主页 > 工业现代史 > 19世纪末美国为什么要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2019-10-09

19世纪末美国为什么要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

      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曾奉行孤立主义政策的美国也开始迈出北美大陆,开始推行自己的海外扩张道路。在美国的海外扩张过程中,“门户开放”政策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作为和中国有密切关联的政策,“门户开放”的具体含义是指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们在中国领土上划分的势力范围必须对其他国家开放,不应该独占或者排他。许多人都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其原因在于美国是一个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迟到的大国,等到它来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没有多少势力范围的瓜分空间了,所以才会提出这项政策,以要求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保持开放,促使大家机会均等。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门户开放”政策并不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同时美国也从来都不是一个迟到大国。
      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大英帝国掌握了世界海上霸权,从此全球步入“不列颠治世”时期。由于英国的工业生产总额占据世界的绝大多数,竞争力非常强,故而奉行的是自由贸易政策。在此背景之下,英国人率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就要求清政府对其他列强一视同仁,让中国市场向所有列强开放。当时的美国虽然没有自己的中国方面政策,却基本搭上了英国的便车,在英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倡导下将美国货物大肆输入中国。当时,美国的商船就是跟在英国军舰的后来进入长江口的。
      当时的美国在东半球宛若大英帝国的仆从国,英国从清朝那里获得了什么条件,美国往往就跟着要什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末的,情况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其实力开始下降,对所谓“保持中国主权完整”的倡议越来越难以维持下去了,其他列强开始拒绝继续遵守英国制定的规则了。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为起点,其他列强紧随其后开始在中国疯狂抢占租界。英国最初还考虑抵制,后来干脆自己也抢占租界起来,不再提及“门户开放”了。这种情况对于美国的冲击非常大,因为美国当时在中国几乎毫无根基,甚至就连领事馆都是和英国合用的,说是寄人篱下也不为过。
      其次,与大英帝国实力日渐下滑不同,美国的国力、尤其是工业实力突飞猛进。从1890年美国经过内部大讨论,开始推行海外扩张进程以来,虽然对华贸易总额并不大,但增量惊人。从1890年至1900年的十年期间,美国对华出口增加了200%。以棉花为例,当时美国出口棉花的一半要运往中国,中国市场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所以继续保证“门户开放”政策的执行对于美国来说非常重要。
      对美国而言,只要能够坚持“门户开放”,凭借自身的工业实力迟早能成为中国市场的最大赢家;反之如果列强都抢夺租界,制造贸易壁垒,那美国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正因如此,19世纪末的美国必然会全力以赴地推动“门户开放”。那么它是怎样推动“门户开放”政策的呢,这就需要提及时任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此人曾出任过林肯的秘书,27岁就已经进入外交界,外交经验非常丰富。他很清楚中国不同于拉美,美国的话语权不够,因此想要实现“门户开放”就只能走一条小心精细的路线。
      海约翰决定进行一次照会来打开局面,史称“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照会的大体内容是,美国不反对列强在中国已经占据的势力范围,但这些势力范围必须向所有国家开放,并在货物收费等方面一视同仁。在这次照会中,它仅仅涉及到一般性的货物贸易,却选择性地忽视掉了在当时竞争最为激烈的对华贷款、开矿权、修筑铁路权等敏感领域。美国打算通过规避这些争夺激烈的领域,以减少照会的阻力。准备好照会之后,海约翰找到英、法、俄、日等国,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攻势。美国首先与在华利益最单薄的日本、意大利等国联系,继而在寻求立场相近的英国支持,通过各个击破的方式最终迫使列强都表示同意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
      由于意大利在中国并没有租借地、租界和势力范围,所以美国的照会对它来说有利无损,故而1900年1月7日意大利方面率先表示“欣然赞成”照会内容。然而其他国家就不那么容易对付了,英国虽然在对华贸易中占据优势,因为倾向于“门户开放”以打通整个中国市场,但同时由于他们已经攫取到人口稠密、物产富饶的长江流域,因此希望将贸易和投资加以区分,最后经过美英谈判妥协,英国同意绝大多数照会内容,但要求“以其他各有关大国发表同样声明为条件”。法国当时通过1896年互换中法通商章程和附章取得了广西、云南通商特权,因此也在谈判之后也提出了和英国一样的先决条件。
      作为和美国一样自第二次工业革命崛起的后发国家,德国力图扩大在华利益,因此支持美国照会。日本也存在相同的利益取向,另外它迫切需要得到美、英在对俄竞争中的支持,不过日本为防止意外,同样提出了和英国相同的先决条件,以防止与其存在利益冲突的沙俄被排除在“门户开放”政策之外。随着其他国家的相继同意,沙俄的处境愈发艰难。因为当时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己接近完工,而英美等国在华铁路大多处于筹建阶段,再加上俄国商品贸易缺乏竞争力,所以并不愿意接受美国的照会。俄国并不想回应美国的照会,这很可能造成其他提出先决条件的列强收回对照会的答复,因此美国决定敦促俄国表态,即便是最含糊其辞的方式也行。
      事实上,俄国在与英日同盟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对美关系的友好,的确在很快就回应了照会,但却阉割了照会最重要的内容,从形式上同意“门户开放”,实质上却设定了许多限制,无异于拒绝了照会。不过美国对此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因为如果公开俄国拒绝的事实,其他有关国家也将撤销支持,美国的努力就会归于失败。最终海约翰向各国宣布,列国都做出了答复,对“门户开放”政策均持最终确定态度。
      经过一番复杂的外交串联,美国从形式上将“门户开放”政策确立起来,但距离成功还相差很远,政策的基础是脆弱的。1900年6月,义和团进京和清军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促使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大规模侵华。沙俄趁机大举派兵侵占中国领土,当时的俄国外交官甚至直白地说沙俄对中国东北的兴趣远胜于解围北京使馆区。如此以来,列强在华利益格局就面临被打破的危险,于是海约翰再度出手了。他继续谨慎行事,绝对不选边站,而是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推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由于当时其他国家都反对俄国的行为,这次照会新增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并迫使沙俄最终同意照会内容。
      平心而论,美国的两次“门户开放照会”的效果非常有限,甚至即便是美国自己也曾有过不遵守的举动,但它的象征意义极大。美国自19世纪末确立的海外扩张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路线基本定型,接下来它在全世界做的事情基本都按照“门户开放”的路径进行。另外从深层次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重新确立,显示出了英美两国出现霸权更替的端倪。原先高举自由贸易和“门户开放”大旗的英国力感不支以后,被美国借来过来。这同时也表明英美两国从战略制度和规则取向上是完全相容的,这也是英国对美国崛起无动于衷,却对德国崛起特别敏感的一个深层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着眼于中国,但在确立的过程中压根没把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来看待,而仅仅当成了一个硕大的市场。美国的“门户开放”照会只向各列强发布,只有在清朝政府询问之后才给予答复。同时,工业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一的美国依然谨慎,只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而不卷入矛盾。“门户开放”政策虽然效果有限,但却促使美国从此不再追随其他国家,开始以更独立、更活跃的态度参与国际竞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