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想知道,为什么世界上会有各种肤色,各种长相的部族,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语言。
这次冰期来的比任何一次都要猛烈,就算小动物们快乐的大家园非洲,也开始气候逐渐恶劣,在加上东非地区猛烈的地壳活动,所有的小伙伴们都开始惴惴不安。
终于前面说到的晚期智人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非洲了,猎物缺少,草木枯萎,自己本身赖以生存的采集和围猎已经维持不了生活了,并且饥饿的食肉动物门还一直盯着瘦小的他们,所以他们决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别忘了,在这群人走出非洲之前,前面说到的一群“表亲”尼安德特人已经走出了非洲,并且逐渐生活在了欧洲,而且人家经受住了不断变冷的气候的考验,长了一身毛不说,还能取火盖房子,粗手大脚的捕捉猎物,有一种说法也叫他们“早期智人”(也有人认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不同,属于直立人的一种),也就是说除了他们骨骼惊奇,你把他们的孩子领到家里,几乎也是可以和大家一起上学的。
可以说,我们现在用来判断人类祖先的基因,一般是利用Y染色体的基因,这是一种只存在于男性体内的基因。并不是歧视女性,而是只有男性的Y,才能从我们的第一个祖先,穿越万年一直留存在每一个男性的体内。所以后面的基因代号,也都是伴性Y的基因。
而我们的祖先“晚期智人”,长相本来就千奇百怪,而残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也面临着非常残忍的自然选择,而留下来的物种,就是突变后被自然“留下来”的幸存者。
晚期智人是造物神奇的馈赠,他们身体并不强壮,却要打猎采集跋涉,慢慢的他们的体毛退化,全身光溜溜的,却进化出灵长类少有的皮下脂肪。灵长类生育力低下,而晚期智人变得几乎没有发情期,雄雌全部都有性快感,可是随时随地的性交,这也是所有动物中少有的奇迹。
对下面的问题,我们就要应用到“分子人类学”的研究了,大家都知道,精子和卵子都是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会减半形成的“单倍体”,一代一代的生殖受精会导致基因不停的重组,但是父亲那边带来的Y染色体却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换句话说,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推测出他最早的那个父系祖先是谁,所以通过分析Y染色体的若干突变节点,人们在研究中就设立了ABCD——R的代号,通过这26个字母的顺序,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代号看出来整个人类的大致演变过程。
当然,其实不仅仅是父系的Y染色体,我们知道虽然父亲的精子只是一个带着尾巴的遗传物质,但是母亲的卵子可是个实实在在的细胞,里面也是有细胞器的,细胞器里面的“线粒体”里面也存在着特有的mtDNA,而卵子受精开始分裂形成胚胎时,这个线粒体的DNA就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从一个人身上就能很容易推断出多少代前的母系,不过相比Y染色体,mtDNA相对并不稳定,所以突变的概率也很大,这为我们追根溯源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把mtDNA和Y染色体的研究进行结合,我们才会推断出更合理的研究路线,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12万年前,晚期智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非洲的资源已经让他们坐不住了,最终这么一批人走了出去,按照单倍体基因来说——Y染色体单倍群突变为A-M91,B-M60和M168(这个代号很重要)
随后M168内部分裂,突变为 C-M130、D-M174、F-M89。我们简称为C、D、F。
为什么分裂?因为没资源,因为生活苦,其实之后说的每一次分裂都是如此。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多种多样的人类,凛冽的寒风让它们踏上未卜的征途。而留下来的,就是我们。
10万年前,C、D走出了非洲,但是他们胆子还不是很大,所以就沿着东非的海岸线走,一直走到印度洋沿岸,最后进入东南亚地区,逐渐向内陆扩散,最终占领了东亚地区。
这群C、D人也就是被我们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或者“棕色人种”的一类人,我们也可以叫他们“矮黑人”(不是黑人)。可以说他们身上很大保留了现在人类共同祖先的特征。
图 澳大利亚人种
这群人在新大陆上混得风生水起,好不快活。别忘了,留在非洲大陆的A-M91,B-M60,E-M96也就是现在黑人(尼格罗人种)的祖先,实际上尼格罗人种只不过是个泛称,他们内部有着很大的分化,差异甚至大于我们这些走出非洲的人们,不过南部非洲在文明史上确实远远逊色于亚欧大陆,所以在这里也就不作为重点去讲了。
所以就当人家矮黑人在沿海地带逐渐深入到亚洲内部的时候,黄种人和白种人的祖先“F-M89”(以后简称F)还在非洲摘果子打猎玩呢。
时间逐步到了7万年前,末次冰期的寒风越来越凛冽,这群C、D由于装备落后,逐渐就要闹不住了。
图 总单倍群C、D迁徙图
就在C和D们扩张陷入僵局之时,F们的时代到了。
F-M89,这个看起来枯燥的数字,其实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先祖。F种类的长相现在只能根据新几内亚的原始人种推断,应该是皮肤更白皙,为应对干燥气候鼻梁更高,眉弓更深的一类人群。
F在非洲逐渐壮大,由于日渐干燥寒冷的气候激发了整个族群的饥荒和混乱,终于他们走出了非洲,众所周知,非洲和亚洲唯一的一条通路,就是著名的”巴勒斯坦地区“。他们逐渐穿过这个地区,走入了广阔的亚洲,但是和他们的表兄弟C、D矮黑人不同,他们走的是内陆地区。
F们率先进入了离巴勒斯坦最近的两河流域,随后他们就扩散到了伊朗高原、印度河沿岸,遇见了他们的表亲矮黑人们,他们发现这群人安居乐业生活的非常好啊,但是那时候的人可不知道先来后到,常年的迁徙让这群人战斗力爆表,F们不断把矮黑人驱赶到更边缘的地区。可是好景不长,本来这两河流域气候就干燥,加上冰期不断加重,慢慢的这地方也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他们决定,继续跑路。
所以我们将F定义为,“亚欧群体”,语言原始,还未成体系。
F人群突变为——G-M201、H-M69、J-M304,因为气候越来越寒冷,这些人皮肤越来越白,鼻子越来越高,他们逐渐扩散到周边更广大的地区,进入到小亚细亚(现在的土耳其)、意大利半岛这些比较湿润的地区。而J-M304(简称J),就是我们俗称的“闪米特人”。而G、H逐渐的和印度半岛的矮黑人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族群——达罗毗荼人。
可以说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族群不断形成“语言”的时代,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群人在非洲老家待着的时候,人不多,交流也并不广泛,所以语言仅仅是一个“雏形”,随着族群支系不断扩大,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部族之间的交流已经不是部族内打猎时候的“乌拉拉拉拉”了,所以各式各样的原始语言就在这个时候逐渐丰富了。
前面说的J--闪米特人,在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古老的“原始闪米特语”,包括我们现在对阿拉伯、希伯来、古埃及甚至埃塞俄比亚语言这些“闪语族”的研究,都能发现这些闪米特语言的古老痕迹。
F除了这三个盘踞在地中海周围的G、H、J之外,逐渐的又分化出两个分支,I、K。
I这个族群剑走偏锋,他看温和气候的地方已经没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就跑到更为寒冷的地方,分布到了寒冷的北极圈周围,结果他们发现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很多的棕色人种C了,结果很简单,融合之(屠杀与交配),大家一起度过寒冷的严冬,这就是北亚“爱斯基摩人”的一部分祖先。
说起来轻松,但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整整持续了2万年了,这群F的分支们在亚洲大陆不断扎根,因为冰期越来越严重,他们变得越来越白,眼窝越来越深,已经和现在的白种人很类似了。
时间已经是5万年前。
前面说的K(也叫K-M9)的时代到来了,K这个族群也慢慢的发展出自己的语言,这是和他们的表亲J-闪米特人完全不一样的语言。K开始向东迁徙,因为这个地区已经很饱和了,他们需要看到更大的世界。结果往东一去,他们看见了一个祖祖辈辈都没见到的巨大高原——帕米尔高原(亚欧大陆地理中心区域)。
如果把整个亚欧大陆看成一个岛屿,那么帕米尔高原就是这个岛屿的山峰最高点,帕米尔高原年代十分古老,面对着新生代才逐渐形成的“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可以不屑的说一声——你也配姓赵,我才是世界屋脊。(现在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就是帕米尔高原的),帕米尔高原由喀喇昆仑山脉(中国新疆)、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等大山交汇而成,常年寒冷干旱。
所以K们是肯定不会选择过这个高原的,所以他们选择,还是往西去和南下吧。
K在帕米尔闹不住了,一部分K开始跑到了印度地区,他们终于发现了多年前就来到这个地方的矮黑人们,K开始对矮黑人进行不由分说的吊打,矮黑人开始和K融合。剩下的K分化成了N、O两个部族,一部分N、O进入了两河流域,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苏美尔人”。还有一批N回到了非洲的埃及剩下的一部分N、O顺着印度进入了湿润潮湿的东南亚。
帕米尔没有进入印度的一部分K分化成为P27部族,他们在这一片肯定也闹不住,于是开始向西边的草原扩散,终于到了3.5万年前,他们逐渐跑到了中亚的里海高加索山一带(不是海,是个世界最大的内陆湖),这地方虽然寒冷干燥,但是地盘很大,所以他们逐渐的开始了一种新兴生活模式——游牧。这个人群就是后来被称为R的人群,后人给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高加索人。
P、R们的语言,可不得了,我在这里暂时命名为——中亚游牧语言。
也就是此时,一批神奇的晚期智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克罗马农人进入了欧洲大陆,逐渐的驱逐前面说过的,粗手大脚的“尼安德特人”,3万年前冰期已经越来越严重,欧洲就更是如此了。尼安德特人的族群就在克罗马农人的攻击、传染病、武器技术的多重碾压下,逐渐的灭绝了。
当然,根据后来的研究,亚欧大陆的人群,几乎都拥有一定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也就是说,这些人很有可能与我们有过广泛的生殖交流,这部分血统也就永远的留了下来。
可能有人问,那克罗马农人到底是哪个人种啊。其实这个争议非常的大,只能说很有可能是F系(不会忘了吧,就是那个最早的部族)的一部分,只不过克罗马农人在后来的R人的攻击下,不断消亡同化了,不过这是后话了,这个时代,克罗马农人逐渐占领了欧洲大陆,世界已经属于“晚期智人”了。
图 尼安德人
图 克罗马农人 。
前面说了,K人种分离出了N、O,两个人种。天气还在变冷,怎么办,继续往南边去,前面说了,6--5万年前N、O进入东南亚,他们遇见了很早就在东亚生活的的C系人,原来C系人已经在东亚逐渐突变为下面长相的人种了。
图 广西柳江人
已经可以看出很强的黄种人特征了,其实这种样貌突变的偶然性非常的强,根据同位素判断,这群人最早10万年前最晚6.7万年前就生活在广西了。也就是在这东南亚,N、O人很有可能在那个生存极难的时代,大量的屠杀了C系的东亚土著男性,并且获得女性资源,融合进化出了一个新人种。
这个过程整整持续了近两万年,一个新的人种——黄种人大体特征正式形成。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矮黑人进行了毁灭性的屠杀,想当年F、H们对待印度的矮黑人,顶多也就是把男的杀了或者进行融合。可N、O黄种人不一样,他们直接灭族。最后矮黑人们只能逃跑。
这个时候已经是2.5万年前了,已经接近玉木冰期的最高峰了,海平面下降,大片的陆地开始裸露出来,一次最后的大迁徙就要开始了。
黄种人本来就分为N、O这两个表亲,结果表亲也不和,人类爱撕逼的本性暴露出来了。
这群人逐渐分成了——沿海支(O1)、内陆支(O2)、乌拉尔支(N),乌拉尔支的N和O们撕逼不成,遂向北迁徙,甚至一直到了北欧的芬兰,不过这也是后话了。而大陆残留的D系矮黑人,他们在冰期和外来人种的两方面压迫下,向北走到了一片神奇的“地狭”(其实就是现在的库页岛),然后就绕到了一块从来没有发现的陆地,这片陆地就是现在的“日本列岛”,这群矮黑人也就是日本人的祖先之一,至此矮黑人除了藏南、印度、日本,基本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而剩下的一小部分跨过还是陆地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
剩下沿海支O1黄种人,又叫”百越——南岛“人,他们逐渐从东南亚进入华南地区,在东南丘陵里愉快的生活下来。
内陆支O2黄种人,又叫”百濮民族“,这是黄种人最大的一个部族,分支也非常的多,他们逐渐分布在云南缅甸以及东南亚大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在中亚游牧的R也开始了自己真正的迁徙,他们在游牧的过程中,其中一波就杀到了东边,越过帕米尔高原,发现了一个高高的天山,这群人也就是被我们称为——吐火罗人的民族,而剩下的西支,就更是开始了星辰大海的旅程,这也就是之后要说的,原始印欧人的迁徙。
图 原始的白种人——吐火罗人
图 7万年前开始的第二世代人种F的迁徙过程 黑色为第一世代人种残余
时间的车轮就这样的滚到了1.2万年前,给人类带来巨大变革的”玉木冰期“到达了顶峰,物极必反,坚冰的消亡开始了,更新世结束,第四纪进入——全新世。而全新世,就是文明燃烧的时代。时间的车轮终于到了1.2万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0000年“
漫长的冰期终于走到了尽头,寒冰开始融化,但是融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准确的说,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我们今天。间冰期虽然带来了温暖,但是气候的剧烈变化,尤其是融化的大水开始蔓延到大陆的每一个角落,洪荒时代拉开了帷幕。
由于气候变暖,华北平原开始逐渐”解冻“了。
华北平原本来是第四纪形成的”华北盆地“,而且面积远没有现在的庞大,经受过多次的”海侵“。后来因为多次的冰期间冰期,古黄河,古海河等河流携带大量泥沙逐渐沉积造陆,沉寂了成百上千米厚度的”沉积层“,华北平原形成。
其实就在很近的战国时代,连云港东部地区还在大海之下。
所以虽然坚冰逐渐融化,东南亚地区变得越来越热,1万年前前面提到的西部内陆支百濮民族(O2)通过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由于族群继续变大,最后又不得不分裂了。
O2的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所谓南蛮集团的一支,他们和自己的表亲“海洋黄种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百越(O1)”民族有一定的交往和融合。
而山东一带一直是丘陵地区,所以此地的老住户C系人就愉快的生活在这里,这群人融合了一定的苗瑶,当然也和百越苗瑶都有一定的融合。
剩下的一批就只能找别的地方了,结果他们发现北边的这华北平原着实不太适合住人啊,气候不好不说,还动不动就有大河决个口。并且这地方没有大山,挺不适合过采集打猎的生活的,所以他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
他们穿过川西,直接走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然后定居在了祁连山周边(甘肃青海),他们觉得这是个追逐牛羊的愉快小天地(雾),于是就拿这地方当了老家。
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古羌人,基因Y单倍体被称为(O3)的部族。
古羌人疯狂的屠杀了早就来到过这片大地的棕种人C们,这些C们怎么能比得上越过山川大海和人山人海的古羌人,于是基本被灭族了。而这个时候古羌人已经有了比较成体系的语言了。
前面说过,O系黄种人的表亲乌拉尔系黄种人N已经很早的进入到了更为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了,在这种寒冷的地方,N只能和土著C们融合起来,随后又陆续的有在羌人内部斗争中出问题的O3继续向北方跑,其实这都和流放差不多了。
终于在西伯利亚东部地区,一个崭新的民族诞生了,这也就是融合了N系黄种人,C系棕种人,O3系黄种古羌人,这也就是后来——阿尔泰民族的前身。
到了2万年前,O3继续分化,O3中脱离出O3d南蛮(苗瑶)人,他们逐渐进入东部丘陵地区,也出现了发达的文明。
终于有一群人没有放弃,不知道走了多远,竟然又发现了曾经被他们驱逐的D们,原来他们也走到了这个孤立的新大陆——美洲大陆,成为了美洲土著的前身,只可惜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因为融化的洪水,让这条大陆桥彻底成为了”白令海峡“,美洲大陆彻底从世界上孤立出去,这也造成了奇葩的印第安“美洲文明”的诞生。我们给这群黄种人一个标记“Q”,Q的分布其实非常广,整个北亚和美洲大陆都是人家的踪迹,这其中就有现在的“楚科奇人”“雅库特人”包括爱斯基摩人,甚至包括后来的匈奴,也和这群人又极大的渊源。
当然了,还有一群闹不住寒冷的N系人,一支往西北走,希望能看到温暖的大海,这群人也就是后来芬兰人的重要祖先,我们现在分析芬兰人的血统也会发现,他们的父系主要就是N和I这两个构成。但是肯定有人问,你不是说N是”乌拉尔系“黄种人么,是的,这批黄种人还有一大批进入了俄罗斯的乌拉尔山(亚欧分界线)一带,融合了前面说的,最早在北亚生活的,F祖先分裂出去的”I"种人,形成了混合民族”乌拉尔人“,这也就是匈牙利和芬兰主体民族的前身,他们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乌拉尔语系”(有争议)
图 中俄加美高铁构思图
可以看出来 中国俄罗斯(西伯利亚)和美国(阿拉斯加)的距离,没有我们想象的远 在冰期末期时,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大陆桥在基因学不发达的时候,就有人觉得北亚的黄种土著的语言和美洲印加人的语言有很大的相似,但是却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这种相似,可是这群人就这样的保留下来了最古老的黄种语言。
图 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类遗址
可以说山顶洞人,本质上和北亚人以及美洲土著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东亚人和柳江人的关系更为紧密。阿尔泰民族变得越来越适应寒冷,身材变得魁梧,面部脂肪变厚,我们称之为——北亚黄种人。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古阿尔泰语言,这是一种融合了多种部族的复杂语言,虽然都是黄种人的语言,但是和古羌语已经基本没有关系了。
我们把目光转帕米尔高原西边的土地。
P和P的分支R们也要开始分化了。
现在的时间是,7000年前。
寒冰继续融化,滋润了曾经被冰冻的欧洲大陆,中亚恶劣的环境已经越来越不能维持P的分支R们了。
终于,R们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图 “R”单倍体型(R Y-DNA)的分布密度,暂时不看后来被影响的美洲。
父亲 pit? 母亲māt? 兄弟 bhrāt? 姐妹 svas? 儿子 sūnu 女儿 duhit? 民众 manu 名字 nāman
所以说这东西就很神奇了,威廉·琼斯一辈子开始悉心钻研梵语,在生物学不发达的时代,语言或许是能带我们追祖溯源的最好方式了。
随着这两位开山鼻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德国人投入到“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人们从“比较文学”中逐渐衍生出“比较语言学”这种更针对历史上的各民族语言发展以及文学发展的更细分的学科,这一方面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谢尔(August Schleicher)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觉得,非常有可能有一种“原始印欧语”,也就是Proto-India-European,这个简称PIE,其实就包括“proto”里pro—这个成分,在这一系列“印欧语言”里也都是“先、向前”的意思,当然之后的文章也会经常提到PIE这个名词。
当然了也有个语言学家持有相反的意见,同样是德国的语言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Johannes Schmidt)就提出了著名的“波浪理论”(wave model),他认为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是互相影响的,两个没有源头的语言很有可能如同波浪一样互相交汇,最终集聚到一起趋同,这个说法提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直到后来分子人类学的出现,人们发现整个使用印欧语系的族群中,全部拥有大量的Y染色体单倍体型R的标记,而R1a1更是占有绝大多数(可以关注我的另一个专栏“祖先”。),从这一方面来讲,印度、伊朗、欧洲大多数民族,应该是拥有一个共同祖先——原始印欧人的,“原始印欧语”应该真的存在,现在的问题就是,这群人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
在分子人类学流行之前,对于印欧人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但是这个时候的假说也绝对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就比如德国人就认为印欧人那已经是来自他们高贵日耳曼人的老家北欧地区的,而三哥自然当仁不让的没照镜子就认为原始印欧人是从印度出来的,当然了还有一些假说认为原始印欧人来自“亚美尼亚”也就是现在一个在伊朗西北边一个挺没存在感的国家。
但是如果说考古学里证据比较硬的,还是——“坟冢假说(Kurgan hypothesis)kurgan来自突厥语。”,坟冢假说是通过在整个亚欧大陆考古,发现了一条很明显的“坟冢化”路线,也就是说人们在整个中亚草原上发现了大量的坑葬模式的坟冢,里面出土的陶器、战车等有着一条很明显的发展路线,下面的名字建议别记“囧”。
最早发现的就是,坟冢甲(Kurgan I):伏尔加河流域,前4-3.5千年,比较有名的就是萨马拉文化。
坟冢乙、丙(Kurgan II–III):前3.5-3千年,著名的“斯莱德聂斯多格文化”里已经发现了早期的两轮战车,这个时候已经在西欧和北欧发现了有明显坟冢化特征的绳纹陶器。
图 坟冢假说的重要追踪物——双耳细颈椭圆尖底陶器文化以及绳纹陶文化。
当然了之后还有安纳托利亚假说,也就是说原始印欧人来源于安纳托利亚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但是随着分子人类学的发展,坟冢假说所推断的迁徙路线还是相对吻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
图 坟冢假说推断的“原始印欧人”的起源
如果按照分子人类学,就是这样的——R分成了两波,我在这里称之为R1a和R1b,R1a留在了里海继续游牧,这也就是后来俗称的——“雅利安人”。
而R1b却分成三路进入欧洲,第一波从南路进入欧洲,一路占领了欧洲的两个小半岛“希腊半岛”“意大利半岛”,这也就是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前身。
第二波进入欧洲大陆西中部,占领了现在法国德国等大部分地区,最后又驱逐了伊比利亚(西班牙)的克罗马农人,随后又进入了“不列颠尼亚”岛,占领了大半欧洲,我们称他们为“凯尔特人”。
第三波进入欧洲北部,一部分占领了寒冷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部分占领了波兰一带的东欧平原,这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就是南下波罗的海的维京人,斯拉夫人则是维京人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之前的同族。
这几个部族从长相到语言上都产生了大分裂,北部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慢慢的变得蓝色眼眸,更高的眉弓和鼻子,皮肤越来越白。中西部的凯尔特人红发浅眼眸,白皮肤。而地中海沿岸的部族,和他们中亚的亲戚一样,黑发黑眼眸,肤色也偏黑。
就像前面说的,因为这几种人都是从高加索山迁徙而来,我们称他们为——“高加索人种”,因为他们全部来自于中亚一带的R,由于后开这群人广泛的分布在欧洲,西亚甚至印度,我们就将这些R的后代成为“印欧人”,他们的语言,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印欧语系”。
就这样到了公元前4000年,也就是6000年前,气候越来越温暖。各自找到新家的人类开始快速繁衍,“新石器时代”的光辉开始了。
人们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开发出了一个叫做“石叶”的神奇物品,石叶是制造石器的石器,也就是说我们终于可以“间接制造”而不是“直接制造”石器了。
图 石叶
但是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正是因为在大冰期,有的人先抢到了好地方,有的人只能一直迁徙,所以导致了文明出现的早晚不同,但是和人种智慧,没有任何关系*3
前面已将讲了,由于两河流域(伊拉克周边)的西亚是F们最早进入的地方,所以分支众多,在加上后来的N、O西支内迁,这个地方造就了交融安定的文明。西亚地区10000年前就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个地方除了在周边干旱地区游牧的“闪米特人”(前面说过,F的一个白种人分支J),N、O的西支建立的苏美尔文明越发的繁荣,农业文明也极早的在两河流域产生,前7000年左右,这里已经开始种植小麦、大麦、扁豆和豌豆等,开始饲养绵羊和山羊,甚至还有猪骨。著名的耶利哥遗址,已出现用土坯砌筑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围墙和濠沟,墙内有石砌的镃望塔,可以说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跑来跑去的时候,人家已经开始有了超越时代的文明了。
埃及一带的古F人种一直没有太多的迁徙,除了融合一些自己的子孙部族之外,一直稳定的发展,随着间冰期的融化,尼罗河水定期泛滥,随着就隔着一个巴勒斯坦的邻居苏美尔人,文明之花的盛开就不远了。
所以这两个地方率先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文明,尤其是到了前6000年,西亚各地出现陶器甚至彩陶,终于产生了“灌溉农业”而不是靠天吃饭,随后的考古调查中还发现了铜扣针等小金属物件,也就是说北边的原始印欧人还没有西迁的时候,人家已经进入“铜石并用”时代了。
而印欧人西迁之前,也就是前5000年,印欧人也逐渐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并且将这些技术带到欧洲,但是要很大的落后于其他文明了。
那么回到亚欧大陆的东方,O3系古羌人这个时候还在甘肃青海愉快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么?
正是万年前原始黄白种人K分裂出N、O并且越过帕米尔和喜马拉雅的时候,东西方的两个部族就开始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了。
东方人确实没有两河流域那么好的条件,前面说了,华北平原是个巨大的冲击平原,一直在造陆,从来没停止。现在正是全新世的间冰期,华北平原总是河水泛滥。所以这群古羌人就只能生活在华北平原的边缘地带(甘肃、陕西、辽西)一带,因为这个地方比较安定,气候不好但也不差。
前5800年,甘肃天水终于出现了可以称得上是新石器文明的文化——大地湾文化,这个文化也代表着羌人最早文化——仰韶文化的诞生。
羌人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一个的母系氏族,是个半游牧半农耕的文明,羌人在“狗尾巴草”,对就是我们常见的“毛毛草”里,择优培养出了“粟”这个作物,但是粟的产生要远比两河流域的农业文明要晚,前4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才发现成规模的粟的栽培。
前4000年左右,羌人迁入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内蒙东辽宁西)一带,这时也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红山文化,这也是个能和仰韶文化媲美的神奇文化,这个文明和仰韶文化不同,他们更注重“图腾崇拜”,以及玉器雕刻。
正是农业文明的产生,造成了羌人终于可以有效地利用华北平原这片神奇但不安定的土地了,这些人开始直面洪荒,利用洪荒。
甘肃和青海这一带的羌人老家,却因为间冰期的季风气候不能深入变得越来越干旱,也就是在前4000年——前3000年的时候,华北平原进入一个少有的稳定期,羌人内部出现了大分裂。
农业化的羌人开始逐渐进入华北平原(河南河北一带),而一部分羌人却坚持留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高原地区,维持游牧和采集的生活。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羌人彻底的分成了两个习性完全不同的部族。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西羌”和“东羌”。而逐渐转为游牧的“西羌”就是现在藏族,云南纳西族、彝族等的共同祖先。
那么所谓的“东羌”呢?不用说了吧,就是后来所说的“华夏人”的祖先。(注,和后来史籍的西羌别部东羌不是一回事。)
农业化的东逐渐从陕西的渭河谷地散布到华北平原的河南,红山文化的羌人也从内蒙逐渐进入华北平原的河北。松散的东羌部落终于生活在了这片平原上。
东羌开始结成松散的联盟,但是实际上和没结成一样,只不过算是互相帮助。他们崇拜能预示洪荒的”蛇“,蛇这个喜好潮湿又有着很强的生殖崇拜味道的动物逐渐的深入到了部落信仰之中。
后来的“蛇身伏羲”,“姜”姓的“神农氏”的传说,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这个时代。姜和羌还有羊都是谐音,是游牧的羌人对自己的称呼,由于生活不稳定,生殖崇拜变得非常重要,所以母系社会一直存在于羌人部落,由此引发的最早代表母系的“姓”的概念就产生了。
比如“姜姬姚嬴姒妘妫妊”这些早期代表部族的“姓”,无一例外在后来的造字中全部赋予了女旁,慢慢的姓并不完全按照母系的血缘传承了,而是变成了标记大部落的标志而姜无疑就是羌人最早最大的部落的“姓”。
可是到了后来农耕文明的慢慢发展,男性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终于,这群东羌人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男性作为大家长大首领的时代到了。
迅速扩张的东羌人,却遇到了自己多年前的同胞,长江下游的O1黄种人——百越,长江中游的O2黄种人百濮别支(苗蛮),当然了东羌本就是从O2分离出来的,所以大家万年前其实还是一家人的,但是这个时候却独自发展了好多年,没谁攀这门亲戚了。
并且山东一带还有一群和我们关系不大的有大量C系血统的“东夷”。此时的东亚华北平原开始进入神农轩辕部落联盟时代。
上接:征途中履霜坚冰 直立人几番惨淡
下续:河姆渡大溪仰韶 大汶口红山良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