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胡乱华,衣冠南渡
公元290年,刚刚统一天下十年的西晋王朝爆发了皇族宗室之间的八王之乱。司马氏篡魏称帝,总结了曹魏政权过分压制宗亲的教训,在西晋政权建立之后大力扶持同宗藩王,以图拱卫皇权。当时的中原社会经历了东汉和曹魏几百年的发展,豪族门阀势力雄厚,得位不正的司马氏家族只得倚重自家人来预防有其他士族的野心。然而过分强大的藩王,同样有着自己的权力野望,司马昭继承司马师的家主权位亦引发了兄终弟及和父终子及两种继承制度的争论。
四帝共治,罗马分裂
就在西晋八王之乱争端开启的三年之后,公元293年戴克里先提出并实施了四帝共治,将整个罗马帝国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并分别设立正副两位皇帝统治。其中正皇帝被称作奥古斯都,副皇帝则以助理和皇储的双重身份拾遗补阙并维护皇位传承的稳定。
然而四帝共治的执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内外问题,最终导致罗马彻底分裂为东西两半。西罗马帝国所继承的疆域更为零散,而面临的日耳曼人冲击更为激烈,当日耳曼一部的哥特人进入亚平宁半岛时,羸弱的西罗马灭亡了。哥特人本身是被更为遥远的草原民族驱逐而来的,却无意间摧毁了地中海西侧的政治格局,可见西罗马已经衰败到何种境地了。
变动的气候引发草原联动效应
气温的下降不仅导致漠北草原族群南下中原的行为,跨越整片内亚的草原地域上居住的诸多族群都开始为了水草而纷争不断。丝绸之路在零碎的政治版图和混乱的秩序中暂时退出人们的视野,这进一步导致农耕文明帝国缺乏商贸收入更难抵御草原入侵。当中亚的游牧族群如多米诺骨牌一般接力驱逐邻近弱小部族时,一支被称作匈人的部族闯到了罗马帝国的边境线上,并在将居留此处的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向西驱赶。
文明法统之争:谁代表过去,谁迈向未来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自立建立刘宋政权后,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创立的北魏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然而不论是南朝的刘氏还是北朝拓跋氏都面临着法统正当性的问题,这也一直持续纠缠着南北朝后来的继业者们。对于南朝来说,丧失汉人中原祖地的他们在武力上越来越不是北朝的对手,为了强化自身的正溯地位,需要借助儒家理论说服臣民认可自身是中原文明的正统,而北朝不过蛮夷之徒。可是本就得位不正的宋齐梁陈在使用儒家理念之后,自身篡权谋逆的正统性缺失也同样被放大开来。

当东亚的南北朝因为中华文明法统问题而纠结的时候,欧洲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之后,经过短暂混乱的西欧被日耳曼法兰克王国控制了大部分,皈依罗马天主教的法兰克同样继承了西罗马的政治位置,开始同东罗马展开法统之争。如果从语言和宗教层面来说,实力强劲的法兰克王国显然能担此任。但民族的不同和日耳曼旧习俗的遗留还是阻碍了法兰克继承罗马文明法统的努力。

破茧重生,重塑新格局
公元589年,隋朝重新统一了东亚大陆,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曾经内附中原的五胡被完全融入新的诸夏体系之中,并在随后的隋唐帝国时代迸发出璀璨的火花。唐人是在汉朝塑造了汉民族之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冠之以朝代名称的符号。自唐以后,中原的版图再也没有出现长期的分裂,大一统成了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