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二年七月,萧何去世。这时的曹参,已在齐国为相9年。曹参做齐相时,天下刚刚平定,齐王刘肥只有20岁。曹参就把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读书人召集起来,询问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的办法。那时的读书人虽然不多,但齐国的文化教育比较发达,一下子就来了好几百人。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曹参不知如何决断。听说胶西郡有位盖公,精通黄老学说,于是派人带着厚礼把他请来。盖公说:“治理国家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们自行安定。”曹参认为很有道理,就把自己办公的正厅让给盖公居住,以黄老之学治理齐国。不久,齐国大治,国人盛赞曹参是贤相。
曹参在齐国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就催促左右的人赶快准备行装,说:“我要入朝去做相国了。”没过几天,朝廷果然派人召曹参入朝。曹参离开齐国时,嘱咐后任齐相:“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意思说的是,我把齐国的狱市托付给你,要慎重对待,千万不要去干扰它。后任齐相问:治理齐国难道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曹参说:那倒不是。我只是告诉你,狱市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如果你去干扰它,那奸人到哪里容身呢?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说。
所谓狱市,就是狱讼市场,即民间重大纠纷的法外仲裁处。这里既有贤隐侠客、富商巨贾,也有江洋大盗、探丸借客。民间的重大案件,包括命案,都可以在狱市中得到调停解决。有人借此行侠仗义,评定是非,安抚百姓;也有人通过“摆平争议”,获取利益,大发横财。三国魏孟康在《汉书音义》中说:如果对奸人追究过甚过急,奸人没有容身藏匿的地方,势必到处流窜作案,长久危害社会治安。秦朝用苛酷残暴的刑罚进行高压统治,结果导致天下人的反叛;汉孝武帝刘彻法律严峻,任用严苛残暴的酷吏,结果是狱讼繁多、案件频发、社会不安、民不聊生。而狱市善恶并容,发挥了民间仲裁力量的作用,客观上对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曹参与萧何原为沛县同僚,关系很好。后来,两人分别做了将相,虽在小处有些隔阂,但在大的方面还是相互钦佩、推重的。曹参做了相国之后,完全遵循萧何当年的规定。他挑选各郡、各封国中为人质朴敦厚、拘谨不善言辞的长者,召来任命为属官;而对那些言谈行文苛刻、专门追逐名声的官员,均予斥退。然后,曹参便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见他不理朝政,上门来想劝他。可看到他们,曹参就拿美酒给他们喝。有人想利用喝酒的间隙劝他,却屡屡抓不到机会。
惠帝责怪相国不理朝政,并借他人之口问:“是不是看不起年少的皇帝?”第二天早朝时,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方面您和高帝相比怎么样?”惠帝说:“我这样的怎么敢跟先帝相比。”曹参说:“陛下看我与萧何相比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职责,遵循原有法度,没有失误不就行了吗?”惠帝听后表示认同。
《老子》云:治理大国就好比煎小鱼——如果频繁搅扰翻动,小鱼就会碎乱;而法令政策总是变来变去,国家就会走向混乱。当然,“萧规曹随”除了贯彻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特殊原因:
一是暴秦法令严苛,百姓扰攘不安;大汉初立,稳定的法令政策顺应天道民心。
二是惠帝少小仁弱,大权落在吕后手中,曹参即便想做事也做不了什么。
三是吕后阴险毒辣、滥施淫威,韩信等一批开国功臣相继被害,刘邦的三儿子赵王如意也被她毒死,刘邦的长子齐王险些饮了她的鸩酒。在这种情况下,“萧规曹随”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
一是暴秦法令严苛,百姓扰攘不安;大汉初立,稳定的法令政策顺应天道民心。
二是惠帝少小仁弱,大权落在吕后手中,曹参即便想做事也做不了什么。
三是吕后阴险毒辣、滥施淫威,韩信等一批开国功臣相继被害,刘邦的三儿子赵王如意也被她毒死,刘邦的长子齐王险些饮了她的鸩酒。在这种情况下,“萧规曹随”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