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战国七雄到秦汉一统
1、群雄争霸与变法图强
周朝时期的中原是分封建国的政治秩序。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征伐。西周初年的800多诸侯经过了常年的相互征伐之后,到了春秋初年仅剩170多个了,而到了战国初年更是仅有几十个。面对日趋激烈的争霸环境,诸侯们必须寻求富国强兵才能将自己的国祚传承下去。

2、秦国后发崛起,一匡天下
魏国的强大刺激了周边列国纷纷变法图强。通过借鉴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发起吴起变法、秦国发起商鞅变法。齐国、赵国也先后发起过不同程度、不同侧重的变法。然而楚国因内部保守势力太过强大,吴起变法仅昙花一现;齐威王励精图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均没能进行全面彻底的政治改革。唯独秦国在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十分彻底的商鞅变法,并被此后历代秦国君主所坚持。
3、天下一统而法制崩裂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后,南征百越之地、北击匈奴,建立旷世基业。然而大秦王朝并未按照祖龙的设想传承千秋万代,仅二世而亡。这是因为中原的秩序在统一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秦国变法最为彻底,这也是其能在战国七雄中最终胜出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分讲究战争效率的秦国,必须依赖掠夺外部资源、土地才能滋养内部的晋升机制正常运转。秦朝建立之后,尤其是将百越之地和河套地区占据之后,已经没了资源丰厚的外部可供掠夺了,法家机制由此出现了崩裂迹象。
4、楚汉争霸是旧贵族势力的重新回卷
秦灭六国之后,并未对六国贵族赶尽杀绝。在各国故地,依旧留存大量旧贵族去主持相关社会事务。到了秦末农民起义之后,这些旧贵族势力亦先后下场,参与到反秦大业之中。首先高举义旗的黔首陈胜称王之后,旧贵族们更加快了起事的步伐。最终项羽在巨鹿击败秦军主力、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由于陈胜败亡之后,各路诸侯在薛城会议中确立了项梁的盟主地位。项羽虽未被明确为项家继承人,但倚凭巨鹿之战的余威,还是自称西楚霸王并分封天下。
5、汉承秦制,但略有不同
项羽分封诸侯,是处于自身实力所作出的妥协。然而分封秩序的出现,导致法家争霸的逻辑再次符合了中原的社会现实。最终依托秦地百姓的支撑,刘邦东出,与项羽争霸。楚汉争霸,关陇的充裕粮草和兵源,分别支撑着韩信和刘邦开辟了针对项羽的两个战场,并逐步消耗了项羽的实力。西汉建立,继承了秦朝制度,但却略有不同。
6、从剪除异姓王到推恩令,循序渐进的大变局
不同于秦朝针对六国故地一蹴而就的制度改变,西汉建立之始就开始着手针对关东地区的分封势力。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之后,和吕后一起花了八年时间,分步骤的将能威胁皇权的异姓诸侯剪除殆尽,仅留下一个实力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为了巩固汉室江山,刘邦与众大臣立下白马之盟,留下非刘姓不得称王的祖训,并将此前异姓诸侯的封地转封给刘氏宗亲。
7、秦汉帝国带来的地缘政治裂变
经历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秦汉时期的中原骤然统一,对漠北草原族群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此前中原诸侯分裂,草原部落能够通过掠夺和交易的方式得到自己生活所需但草原稀缺的物资。然而当中原出现大一统局面之后,作为个体存在的部落力量太过渺小,因此遭遇了强烈的生存危机不得不联合起来,这直接导致匈奴部落联盟的崛起。此前的漠北草原,即便存在一个势力强劲的部落,其余部落也不会甘心加入其中,因为上缴部分物资给部落联盟会导致自身物资的进一步稀缺。但当中原地缘压力传导到草原之后,加入一个强势的部落联盟就成为寻求生存的必然。
8、汉武帝的功过是非
汉匈争霸战争,从汉武帝开始始终由汉朝占据优势。到了汉宣帝时期,更是西汉王朝的顶峰时刻。汉武帝朝,一改汉初历任皇帝的“黄老之治”,转而开始独尊儒术。此时的西汉王朝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儒家反而开始逐步适应了新秩序的社会现实。继承自周礼天命观的儒家赋予了皇权以法统正当性的地位,而皇权则通过独尊儒术进一步加强自身统治的稳固。但同时,此后的中国两千年皇权社会中,皇帝采取的都是以儒家主导和解读天命法统、以法家逻辑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形成了所谓“外儒内法”的基本形态。至此,从战国时期列国变法到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形态的出现,中原统治者在思想层面的变局终于趋于稳定。
二、崛起于两汉的豪族阶层
1、豪族崛起于汉武帝时期
豪族是指先秦时期的士人阶层和旧贵族(掌握知识书籍、家学严谨)在西汉合流之后的群体,也包括部分豪商家族。西汉建立之后,旧贵族势力愈发消沉,但到了汉武帝执政后期,情况却出现了逆转。武帝晚年曾颁布《轮台罪己诏》,对自己穷兵黩武的行径进行了检讨,但却继续要求各地官员加强武备。连连的战争和严重的武备负担,造成中央财政压力巨大。这份压力通过加大赋税(农业税、人头税等)的方式,被转移到农民身上。这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只得变卖土地给豪族,并卖身为奴,成为豪族的名下的租赁农奴。
2、王莽改制必然失败
西汉中后期,外戚势力开始抬头,而这些外戚家族往往出身于正在崛起的豪族世家阶层中。王莽家族,出自姚姓或妫姓,舜帝(姚重华)后裔、齐王田建(妫姓田氏)之后。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先祖入朝为官。姑姑王政君身居后位之时,王氏家族成为权倾朝野的外戚势力,王莽正是在此背景之下掌控朝政的。
3、东汉与西汉的关系
从历史年表来看,人们很容易认为东汉是经历了王莽篡位之后的汉朝修正后的时期。但东汉光武帝刘秀并非通过政变形式上位,而是在豪族的支持下,真刀实枪打下的江山,只不过刘秀作为个体也是汉室后裔,故而依旧以汉作为国号。重拾汉朝大旗的东汉虽然等同于再造新皇朝,但同时其社会结构延续了西汉中后期和莽新时期的豪族壮大趋势。
4、豪族、外戚、帝党、宦官
东汉前几任皇帝,足够强势,能够确保朝政的稳定。但到了中后期,东汉皇权与豪族之间的争权日趋白热化。由于豪族的特殊地位,外戚长期出自豪族、尤其是六大家族之中。然而成为外戚的家族为了一家独大的把持朝政,也会出现同掌控朝臣的其他豪族翻脸的情况出现。

5、天灾人祸暴露东汉弊政
东汉末年,气温变冷导致中原各地降水变化,旱涝灾害和粮食减产促使饥荒爆发。然而忙于政治斗争的东汉朝堂无暇顾忌百姓黔首们的死活,权力中枢面对天灾人祸出现了反应失灵的情况。此时西汉初年被广为抬举的道家思想下沉到民间,成为民间救世疾苦的思潮源泉,天师道、太平道先后在民间发展壮大。其中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逐渐在蜀中发展,后来在汉中发展壮大。太平道教众更是掀起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通过对秦汉时期的梳理,我们会发现秦国-秦朝至西汉武帝时期,中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中枢朝廷的治国形式、统治思想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谓周秦之变。而自汉武帝之后的两汉时期,中国豪族世家的势力愈发强大,直接导致了三国(东汉末年和魏晋前期)那个传奇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