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曹氏家族对司马家族的影响。魏国集团是东汉末年由曹操所率领,于乱世之中披荆斩棘,并最终建立起来的势力。曹操一生从未称帝,但其一死便由其子曹丕篡汉称帝了。曹丕称帝正式拉开了三足鼎立的序幕,而此时的司马懿早已步入仕途多年。

就私交而言,曹丕与曹真、司马懿情深意厚,如若他能长命久岁,或许和司马懿可以上演一番君臣佳话。然而能够从魏武帝曹操诸子之中脱颖而出继承大位,其政治智商之高显然不会让私情左右大局。曹丕为自己的儿子曹叡留下了四位顾命大臣,那便是曹真、司马懿、曹休和陈群了。这种安排一方面能够保证军权掌握在宗亲手里,防止被外姓篡权;另一方面又可让治世能臣把控文官系统,制约掌兵宗亲妄图废帝自立的想法。而事后的发展也确实按照曹丕的预想发展下去,政权得以稳定传承下来。然而让曹丕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继承人曹叡那里出了一个问题。

曹叡驾崩之时,其子曹芳年仅八岁。曹叡一方面嘱咐郭皇后看护好太子,另一方面不得不再一次托孤。此时的曹魏政权所面临的的困局同东汉中后期如出一辙,都是幼主强臣的局面,可是郭太后的家世却并不足以威慑朝野。这一次曹叡托孤的顾命大臣是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

高平陵政变前,曹爽出了三次昏招。他先将朝臣权力收拢自己所有,却不能完全压制众臣;又为了独掌小皇帝而逼迫已经垂帘听政的郭太后与其分开;还为了将自己亲信插入司马懿的关中军中,拱手让出一支禁军供司马师驱使。于是当曹爽带领自己的全部力量和皇帝朝臣前往高平陵祭祖之时,京城之中已经没有司马懿的敌手了。一剑出鞘,司马氏水到渠成的攫取了曹魏朝廷的权柄。

那么曹爽为何会忌惮司马懿的关中军队呢?要知道如若不是想要安插亲信,司马师也不会控制一支禁军促成政变成功啊。单凭司马家族的几千死士并不足以于曹爽的力量抗衡。这就要说一说另外一个家族对司马氏崛起的影响了。

当诸葛亮位居蜀汉高位之时,其兄诸葛瑾官拜大将军,领豫州牧。而两人还有一位堂兄在魏国出任征东大将军。然而司马家族的崛起竟然同这三人皆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作为客居蜀中的势力代表,北伐是唯一能确保政权稳定的方案,亦是匡扶汉室的直接手段。然而诸葛亮的数次北伐却给了缺乏帅才的司马懿面对政敌打压时迎来了数次喘息之机。而前面所提及的让曹爽惧怕的关中军队,正是在司马懿统领应对诸葛亮北伐期间所形成的利益集团。

司马师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诸多优点,却没能延续父亲长寿的命轮。当司马师病故之后,司马昭在战功上面临了比其兄长还不如的局面。然而此时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开始全面替代曹氏的影响,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决定连结东吴起兵叛乱。战场才能相对父兄弱小的司马昭不得不上战场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所幸诸葛诞只是地方叛乱,最终顺利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