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现代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政策走向
2017-08-28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政策走向

罗斯福连任总统后不久,新的危机笼罩着他的国内计划,这就是日本、意大利和德国极权主义政权的扩张野心,当时普通美国人极少注意到这一点。早在三十年代,日本首先采取行动。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满州,粉碎了中国军队的抵抗;一年后,日本建立满州傀儡国。受法西斯主义驱使的意大利则在利比亚边境进行领土扩张,并于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征服了埃塞俄比亚。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组织了国社党,并夺取了政权,他进而重占莱茵河地区,并开始大规模重整军备。
百团大战
图 百团大战
当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日见明显,德、意、日三国继续侵略的时候,美国人由担忧转为愤怒。一九三八年,希特勒把奥地利并入德国之后,又要求得到捷克的苏台德区,欧洲大战已有一触即发之势。美国人民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保卫民主未成感到失望,宣布任何交战国不能指望得到他们的援助。一九三五年至三七年间陆续制订的各中立法律,禁止美国和任何交战国贸易,或向其发放贷款。目的是几乎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使美国卷入一场非美洲的战争。
珍珠港事件
图 珍珠港事件
罗斯福总统和赫尔国务卿从一开始便反对这些立法。罗斯福为加强美国海军做了许多工作,他拒不承认满州傀儡国。他和赫尔通过执行睦邻政策,在建立西半球国家间的团结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一九三五年,赫尔的贸易互惠协议重被确认,同年美国又与六个拉丁美洲国家缔结条约,并向各签字国保证,不承认用武力所作的领土变更。
 
在希特勒对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闪电战后,美国人态度转硬。虽然美国人起先的反应是想置身于欧洲战争之外,事态的发展终于使他们确信,威胁欧洲安全的力量的结合也威胁着美国的安全。
斯大林格勒战役
图 斯大林格勒战役
法国的沦陷表明了纳粹军事机器的强大,同时也加强了美国人的上述信念。一九四O年夏,英国首遭空袭时,抱中立态度的美国人已寥寥无几。美国与加拿大成立了共同防御委员会,并联合拉丁美洲诸共和国,对民主国家在西半球的属地实行集体保护。面临日益加深的危机,国会表决同意立即使用大笔款项重整军备。一九四○年九月,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从未颁布过的第一项平时兵役法。
 
一九四○年的总统大选表明,美国人空前团结。罗斯福的对手温德尔﹒威尔基支持罗斯福的外交政策,对他大部份的内政方案表示同意,因而缺乏一个有吸引力的竞选题目。因此,罗斯福在十一月的大选中再度嬴得大多数人的支持。一位总统三度当选入主白宫,这在美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美国人忧虑地注视着欧洲战局进展情况时,亚洲的紧张局势也加剧了。日本趁机改善其战略地位,竟然宣布建立「新秩序」,企图据此对整个太平洋地区实行霸权。英国无力抗拒,节节退却,它撤出上海,并暂时封锁滇缅公路。一九四O年夏,日本从脆弱的维希政府手中取得了使用法属印度支那机场的许可。当年九月,日本加入罗马-柏林轴心,针对这一行动,美国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废铁。 
 

美国参战


一九四○年,日本似有南下夺取英属马来亚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锡矿、橡胶的趋势。一九四一年七月,维希政府同意日本占领印度支那的剩余部份后,美国随即冻结了日本人在美的资产。日本的东条英机组阁后,在同年十一月九日帕特使来栖三郎到美国,他在抵美时声称将谋求和好的谅解。同年十二月六日,罗斯福总统作出反应,亲自向日本天皇发出和平呼吁。十二月七日晨,日本狂轰滥炸珍珠港的美国舰队和防御设施。
德军占领巴黎
图 德军占领巴黎
当日本人偷袭夏威夷、中途岛、威克岛和关岛的详情从美国无线电收音机中大声播出时,美国人对罗斯福总统所称的「无理卑鄙」的袭击的态度由难以置信转为愤怒。十二月八日,国会宣布对日进入战争状态;三天后,德、意两国对美国宣战。
 
美国迅速准备动员其人力和整个工业生产力。一九四二年一月六日,罗斯福总统宣布了惊人的本年度生产指针:飞机六万架,坦克四万五千辆,高射炮二万门,商船一千八百万吨(载重量)。全国的一切活动--农业、制造业、采矿、贸易、劳工、投资、交通,甚至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被置于某种形式的新的和扩大的管制之下。政府大量筹款;创立了庞大的新的工业部门;惊人的新技术得到发展,船只与飞机的大量生产便是一例;人口也发生了大迁徙。在一次又一次的兵役法令征召之下,美国武装部队增至一干五百一十万人,到一九四三年底,约有六千五百万男女穿上军服或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
 
美国参战后不久,西方盟国决定把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欧洲,因为敌人的核心力量在欧洲,太平洋战区被列为次要。然而,一九四二年在太平洋--海军驻扎其舰载飞机的地方,美国却获得了初期的若干重大胜利。
 
一九四二年五月,由于日本在珊瑚海战役中损失惨重,日本海军不得不放弃进攻澳大利亚的念头;同年六月,美国舰载飞机重创中途岛附近的日本舰队。八月,美海陆军协同作战,使美军在瓜达卡纳尔岛顺利登陆,并使美海军在俾斯麦海战役中取得另一个胜利。船厂加紧生产,使海军惊人地发展,这给取得更多的胜利带来希望。 
 

同盟国击败轴心国


同时,军用品开始源源运往欧洲战区。一九四二年春夏两季,英军得到美国的援助,击破了德军图夺埃及的攻势,并将德国艾尔温﹒隆美尔将军逼退至的黎波里一隅,解除了对苏彝士运河的威胁。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七日,一支美军在法属北非登陆,经苦战后,大败德、意两国军队,俘获三十四万九千人。到一九四三年仲夏,地中海南岸的法西斯军队被完全肃清。那年九月,巴多格尔奥元帅领导的意大利新政府和盟军签订停战协议,十月,意大利对德宣战。在意大利激战的同时,盟军对德国铁路、工厂及武器库进行毁灭性空袭,并深入大陆,袭炸德国在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石油供应站。
 
一九四四年,盟国在长时间讨论战略以后,决定开辟西欧战场,藉以逼使德国从苏联战场上抽回远较可能用于意大利更多的军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威尔将军被任命为盟军最高统帅。大量准备工作就绪后,在苏联展开反攻之际,英美的第一批进攻部队遂于六月六日由优势空军掩护,登陆诺曼底海滩。在巩固滩头阵地后,更多的登陆部队蜂涌而至,盟军的钳形攻势使德守军纷纷陷入包围圈。接着盟军开始横穿法国,进入德国,不顾德军顽抗,奋力挺进。
 
是年八月廿五日,巴黎重光。盟军虽然在德国大门口遭到德军猛烈反攻而受阻,但到一九四五年二、三月间﹒盟军从西面开进德境;俄国军队自东西进,德军溃退。五月八日,第三帝国的陆、海、空残余部队宣布投降。
 
同时,美军在太平洋也大有进展。当澳大利亚和美国军队经由所罗门群岛、新不列颠岛、新几内亚以及布干维尔等地向北逐岛推进时,日趋强大的美国海军切断了日军的供应线。 
 

大战结束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海军在菲律宾海大捷。以后的硫磺岛和冲绳岛战役表明,日本虽然大势已去,但可能会长期抵抗。一九四五年八月,在广岛、长崎遭原子弹轰炸后,战事突然告终。九月二日,日本正式投降。
 
盟军在采取军事行动的同时,还举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会议,讨论了战争的政治目标。一九四一年八月,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举行了第一次这样的会议,当时美国还没有积极参战,而英、俄的军事形势似乎很险恶。
 
罗、邱二人在纽芬兰附近的巡洋舰上会晤,发表了有关目标的声明--大西洋宪章,他们在声明中表示同意如下目标:不得扩张领土;在没有得到有关人民的同意时不得变更领土;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恢复被剥夺自治的人民的自治;各国进行经济合作;使各国人民免除战争、担忧和匮乏;海上航行自由;放弃把武力作为外交政策的工具。
 
一九四三年一月,在卡萨布兰卡举行的英美两国会议决定:决不与轴心国及其巴尔干卫星国媾和,除非它们同意「无条件投降」。罗斯福坚持这个条件,其目的是向作战国人民保证,决不与法西斯和纳粹代表和谈;决不和上述代表作交易,从而使他们得以保存任何残余力量;在向德、意、日人民提出最终和平条件之前,他们的军事统治者必须向全世界承认自己已完全、彻底失败了。
 
一九四三年八月,英美两国在魁北克举行会议,讨论了对日作战计划及其它军事外交战略问题;两个月后,英、美、苏三国外长在莫斯科会晤。他们重申了有关无条件投降的政策;要求根除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恢复奥地利的独立;并为了和平的利益,赞成盟国在战后进行合作。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与蒋介石在开罗会晤,就日本的投降条件达成协议,其中包括日本放弃从过去侵略中得到的利益。十一月廿八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德黑兰重申了莫斯科会议提出的条件,呼吁通过联合国机构实现永久和平。约在两年后,即一九四五年二月,他们又在雅尔塔会晤,当时胜利在望,他们达成了新的协议。俄国秘密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不久参加对日作战。波兰东方疆界将大致按一九一九年的寇松线划定。斯大林要求在德国征收巨额实物赔偿,罗斯福和丘吉尔表示反对,他们经过若干次讨论后推迟作出决定。他们作出了盟军占领德国及审判和惩罚战犯的具体安排,重申大西洋宪章的原则适用于解放区人民。
 
此外,雅尔塔会议达成协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成员国在影响他们安全的事情上应拥有否决权。苏联以乌克兰、白俄罗斯人口众多为理由,要求在联合国多得两票,罗斯福在这个问题上与斯大林、丘吉尔分歧很大,最后协议各大国将支持苏联的要求。
 
罗斯福从雅尔塔回国两个月后,在乔治亚州度假时因患脑溢血症逝世。像罗斯福那样被人民深切哀悼的人,在美国历史上是少有的。美国人民一时因这一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感到不知所措。与此同时,副总统哈里﹒杜鲁门就任总统,他开始有力地领导全国,继续为实现新政的内外政策的主要目标而努力。
 
一九四五年五月七日,德国投降。七月,英、美、苏三国举行波茨坦会议,拟订占领政策以及有关德国前途的方案。三国同意:应给德国留下足够的工业生产力,使它能保持宽裕的平时经济,但不使其有剩余能力重建战争机器。已知的纳粹分子将受审讯,若审讯确定它们曾参与纳粹计划提倡的残酷屠杀,他们将被处以死刑。
 
会议商定有必要协助对在纳粹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进行再教育,规定恢复德国民主政治生活的总原则。与会者还讨论了对德提出的赔偿要求,规定:苏联可以在其占领区内搬走工厂设备和财产,并可以从西方国家占领区内搬走若干财产。至于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的一百亿美元的赔偿要求,这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九四五年十一月,波茨坦会议规定的战犯审判,在纽伦堡举行。英、法、苏、美各国的著名法学家审讯德国领导人,他们不仅被指控策动和进行侵略战争,还被指控违犯战争法与人道。经过十个多月的审讯,除三人外,其它人全被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