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清朝历史 > 俄罗斯扩张对满洲崛起的蝴蝶效应
2017-09-04

俄罗斯扩张对满洲崛起的蝴蝶效应

传教士笔下的满洲铁骑

      1644年,满洲入关,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后人在总结满洲的成功和明朝的失败时,提出了很多因素。比如明朝这边的农民战争,饥荒和灾害,当然还少不了宦官和奸臣。不过总体上,近些年的研究,已经从传统的天灾人祸等主观视角,转向更大的环境、生态、人类互动等客观视角。相比之下,对满洲这边的讨论却少了很多,满洲的崛起和成功的关键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满洲的入关始终被描述为一个不争气的守门员和幸运的捡漏者之间的一对一交锋。

      明清时一个名叫卫匡国的意大利传教士却有不同看法。这位利玛窦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入华传教士写过一本关于明清易代的著作,名叫《鞑靼战纪》,里面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比较客观地提到了满洲入关的重要优势:满洲入关前“大批鞑靼军进入中国;他们不只来自女真国、奴儿干们也来自古老的西鞑靼,以及鱼皮国——它在更东边,位于日本上面。……不仅这些人,我还看见许多来自伏尔加河的人,此地的鞑靼人称他们为阿尔加鞑靼,我发现他们认识莫斯科和波兰。

明朝后金对峙图
图 明朝后金对峙图

      “莫斯科和波兰”,卫匡国提供的这个细节给我们对明清之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或许明末的满洲并不像我们以往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大多数只知道,中俄之间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外兴安岭地区的雅克萨之战,阻止了沙俄进入黑龙江流域的企图,这时已经是1780年代了。即使再早一些的西蒙古土尔扈特东迁,也是1770年代的事情,这些都远在满洲入关之后。而意大利人提到的满洲入关之前的信息,足以引发我们的兴趣,关于这段早期历史,会不会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因素。

一厢情愿的莫斯科

      我们知道, 16世纪初,随着蒙古钦察汗国的衰落,原先臣服其下的莫斯科大公国形成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世纪中叶,沙俄相继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两个蒙古公国喀山和阿斯特拉罕以后,就开始东越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平原。俄罗斯哥萨克东进的目的,主要是获取广袤西伯利亚地区最有价值的物资,紫貂毛皮。

      凭借火枪(对弓箭)的技术优势,俄罗斯一步步东灭了鄂毕河上游牧的西伯利亚汗国,以皮毛稅的形式,控制当地居民为他们捕猎貂鼠。这一局部行动,随后产生了攸关北亚历史的连锁反应。为了获得更多毛皮和人力资源,沙俄不断东进开拓土地,沿着额尔齐斯河,经一步毗邻了蒙古高原最西部的阿尔泰地区。

      在额尔齐斯河上游区域,以东西走向的阿尔泰山为界,西南面是西蒙古卫拉特四大部落(他们在明朝时,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瓦剌)的传统牧区;东北面自西向东则是蒙古本部强大的喀尔喀部落,他们分别是札萨克图部、土谢图部和车臣部(这和俄罗斯后来的车臣共和国没有关系)。开始与俄罗斯直接接壤的,就是札萨克图部最西面的分支和托辉特部。和托辉特部首领在俄文文献中被称作阿勒坦汗,意思是黄金汗。接下去,大部分故事就发生在阿勒坦汗与莫斯科之间。

        西伯利亚汗国遗民在阿勒坦汗的地盘组织了几次复国运动,未果,但这足以让沙俄意识到东进受到的巨大阻力。为了进一步深入阿尔泰山以北的唐努乌梁海地区,让这里的吉尔吉斯人成为沙俄贡民,沙俄多次派遣哥萨克队伍向东试探。都遭到了驻牧于此的阿勒坦汗的抵制。

       1616年,俄罗斯人思前想后,决定派遣一支使节前来与汗王交洽,这时是明朝的万历四十四年,也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的一年。根据当时留下的俄文信件档案显示,沙皇想让阿勒坦汗成为他的臣属,但最核心的目的是想寻求通过蒙古进入中国的路径。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汗邀请俄国使臣在一座佛像面前行礼膜拜,而蹩脚的翻译却让俄国人相信,这是蒙古人答应了沙皇提出,臣服于俄国,成为沙皇属臣的要求。这在蒙古人看来,只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平等交往。

       沙皇宫廷欢呼,以为得到了阿勒坦汗的臣服,甚至把这一消息传布整个欧洲。连瑞典、英国宫廷也得受这一消息的鼓舞,纷纷派人前来莫斯科,试图搭上俄罗斯铺设的“东方快车”,前往蒙古和中国寻求贸易契机。

       俄罗斯的官方诚实地记录了令人尴尬的一幕。正当沙皇相信自己具有巨大的魅力,足以臣服遥远的蒙古王公时,阿勒坦汗的回访使团已经来到了莫斯科。沙皇在宫廷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结果发现,蒙古使团只是送来了“非常菲薄的礼物”,而他们提出唯一感兴趣的俄罗斯产品则是“银盘三个、珍珠若干、火枪二十支,快刀两三把……”

火枪与茶叶

       俄罗斯人失望地发现,蒙古人之所以派遣使团前往莫斯科,只是“为了了解他的北方新邻国俄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国家”,并想通过俄罗斯前往土耳其和印度贸易。而当他们满足了这个愿望后,火枪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需求。尽管俄罗斯禁止向蒙古方面提供枪支,但西伯利亚的堡垒前哨,还是从返回的蒙古使团代表身上搜出了偷运出来的九支火枪。这显然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只不过,沙皇对打开蒙古地区的入口还抱有希望,几年后,他又派遣了一次使团,劝谕阿勒坦汗“归顺俄国”。然而,文献记载,阿勒坦汗的接待人员询问火枪是否运抵,在得到否定回答后,直接从两位大使身上,扒下了他们随身佩带的枪械。

       1638年,是莫斯科最后一次向阿勒坦汗派遣使节团。俄国人还一如既往地希望能从汗王那里得到效忠与上等的黑貂皮,但蒙古人却只给了他们200张普通貂皮,以及用于抵充价值的“二百袋茶叶,若干匹中国花绸缎”。这很可能出自阿勒坦汗对俄罗斯火枪价值的看法。

        最后,“莫斯科政府决定不再同阿勒坦汗保持通使关系,不再坚持要求阿勒坦汗履行誓言”。鉴于蒙古方面“水泼不进”的状况,俄罗斯只能战战兢兢地向北发展,绕道中西伯利亚高原北面叶尼塞河下游缓缓东进,他们与蒙古方面的下一次接触将在17世纪中期以后,那时已经进入了清朝阶段。

       不过俄罗斯人倒是非常小心翼翼地处理了这批二百袋茶叶,他们模仿起在阿勒坦汗营帐中看到的蒙古人喝茶的方式,往茶里添加了很多牛奶和蜂蜜。这是最早的关于茶叶进入俄国的文献记载。

蒙古高原的另一边,同样是在1638年,这是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把国号从后金改为“清”的第三年。不久前他击溃了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使得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大为震服,先后前来朝贡。

       这一年的满文档案提到,喀尔喀三汗之一的土谢图汗除了进献骆驼、马匹、貂皮等等之外,还有“俄罗斯国鸟枪两只”。另一位车臣汗也献了“俄罗斯国鸟枪一只”。这两位都是阿勒坦汗的宗主札萨克图汗的好邻居。

        当我们把蒙古高原东、西两边发生的事情,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差不多能搞明白蒙古部落向皇太极进献的俄罗斯火枪的来龙去脉了。不消说,这和那批俄罗斯使臣失去的枪支,以及首批进入俄罗斯的二百袋中国茶叶有着莫大的联系。

早期全球化的路径

        卫匡国从澳门抵达杭州的时间是1643年,崇祯朝的最后一年。他一度参加了南明武装的抗清活动,真正来到北京时,已经是1650年,清朝定都北京六年之后了。从时间上讲,他应该没有第一时间见到清朝入关的军队构成,因此,他提到的清军中“许多来自伏尔加河的人,……我发现他们认识莫斯科和波兰”,其实只是后来的印象,似乎不足以作为俄罗斯、清之间直接联系的证据。

       不过,来自喀尔喀蒙古与清朝结盟的满文档案的确证实,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俄罗斯的枪支,在清朝入关的好几年前,就已经通过蒙古部落流入进来。那么,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有关莫斯科或波兰,以及从东欧到中亚的信息和物质产品,无疑也借助这一途径,流入了遥远的东方。

       作为衣冠华夏的一方,曾经不止一次怀疑过满洲入关之前的情况,经济薄弱,见识浅陋,在明朝火器与红衣大炮面前如此不堪一击,他们的胜利全凭运气。不过从世界史的角度看,“这个世界的确是圆的”,不用说先进的火枪,火炮(俄罗斯在进攻西伯利亚汗国时已经使用),就连莫斯科、波兰、瑞典、英国,印度和土耳其苏丹的消息,都早已通过这条蒙古高原北面的路线,传入了北海之滨的满洲世界。这或许提醒我们,这一切并非偶然,是时候重新思考明朝对面的那个对手了。因为早期全球化的大幕,早就随着茶叶和火枪,流入了这个世界一隅。

清军入关对峙图
图 清军入关对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