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四开创法国君主专制阶段
公元843年,《凡尔登条约》的签署促使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即为法国的前身。然而在从克洛维到雨果·卡佩的500年间,法国始终面临蛮族入侵、领主兼并等内外战争。随着领主庄园经济的盛旺,地方领主封臣的势力不断扩大,贵族阶层的离心倾向和独立性日益增强,导致法国长期处于生产力落后、封建割据和国王不能实质统一全国的局面。
君主专制秩序下的法国危机
为了加强君主对国家的掌控能力,国王必然需要一个完善的官僚体系进行运转。从黎塞留大主教担任宰相期间到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王室始终更青睐于庶族出身却颇具才学之人来出任官员职位,这是因为相较于贵族领主们来说,毫无根基的他们更容易被国王所掌控。然而维持一个缜密、完备的官僚体系,是需要巨额财政投入的。官僚体系能够帮助君主从地方上征税,但却只能对第三等级征税以防止遭到特权等级的反抗。
财政危机与饥荒的到来
君主专制统治,意味着国家大事的决策权基本寄托于国王一人,这就增加了法国在制定国家决策时的错误。整个18世纪,法国都在同英国展开激烈竞争。七年战争期间,英国通过对欧陆普鲁士的资金支持,牵制了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列强的实力,并利用自身的海军优势,迅速抢夺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海外殖民地。其中在北美发生的法印战争,更以英国获胜,法国战败割地而宣告结束。
贫富分化严重的法国大革命前夜
当时的法国很穷,不论是广大平民还是法国政府。然而生活在宏伟的凡尔赛宫中的路易十六和他的妻子,却过得十分奢侈。平民正处于饥饿之中,但王室和贵族们却过得十分宽裕。由于农民们需要在贵族的庄园中耕种,并需要交纳收获,而贵族却不需要交税。这就导致平民阶层逐渐将贵族、教士等特权阶层视为法国社会中的寄生虫。
从“三级会议”到“国民议会”
按照以往的三级会议,每个等级只能拥有一票。然而教士阶层占全体国民的比重仅为0.5%,贵族阶层占据1.5%,其余98%均为正处于饥饿当中的平民,于是第三等级的代表呼吁按照每人一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为了达到牵制贵族的目的,路易十六同意了平民阶层的要求,并设置了教士300人、贵族300人和平民600人的人数限制。
从“国民议会”到“制宪议会”
国王的刁难激发了平民阶层更为激进的举措,为了应对路易十六的刁难并解决平民自身饥荒问题,“国民议会”的代表们决定在凡尔赛宫中的室内网球场继续举行会议。正是在这场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言。宣言明确表示将要致力于指定法兰西王国的宪法,以改进君主制度,约束国王的权力。一个强大的、如同太阳王路易十四那般的君主,不仅对平民阶层是一种压迫,对于贵族和教士阶层同样如此。因此在网球场宣言之后没过几天,奥尔良公爵便率领了少部分的一二等级代表的加入进来,促使国民议会的权威性和正统性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高度紧绷的政治平衡
早在三级会议召开之时,巴黎城内的政治气氛就已经十分浓郁。1789年4月,一名印刷厂老板因在集会演讲时侮辱了印刷工人,次日住宅遭到数百名工人洗劫,此后领头的肇事者遭到处死。而当制宪会议召开之时,国王的雇佣军和贵族中的保王党一派在巴黎城外集结,一时间人心惶惶。
攻打巴士底狱
作为路易十六的财政总监,雅克·内克尔对饱受饥荒的平民颇为同情。他建议国王不要奢靡浪费,要将整个王室的开销进行削减,以此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此举如若被路易十六采纳,虽然对于缓解饥荒犹如杯水车薪,但却能赢得平民阶层的信任。只可惜,路易十六拒绝了他的提议,并解雇和礼送其出境。如此,国王与平民之间最后一个缓和的机会破灭了。面对聚拢在巴黎城外的军队,平民们决定武装自己。
1789年5月三级会议召开、6月网球场宣言、7月攻占巴士底狱,到了8月就已经正式进入革命阶段了。法国大革命是在以平民为主、包括了少部分贵族和教士等对国王不满的特权阶层加入的情况下,在国家大面积饥荒、政府财政负担严重、特权阶层和平民阶层相互攻讦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如此复杂的成分,也预示了此后十年法国大革命残酷拉锯的血腥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