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是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君主,他于1740年即位,推动了普鲁士的开明君主制改革,并先后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等。作为一名军事统帅,腓特烈大帝堪称一位卓越的机动作战的战术大师,常常以少胜多,并最终凭借坚韧的毅力和惊奇的运气,使得普鲁士幸存并持续扩张。
七年战争以后,为了摆脱普鲁士在欧洲遭受孤立的局面,腓特烈大帝一方面加强经济、政权和军队建设,提高谈判筹码,另一方面也凭借卓越的外交能力和精妙的战略眼光,拉拢沙俄和奥地利一起参与瓜分波兰的行动。至此,当腓特烈大帝逝世之时,普鲁士王国各主要领地已经连成一片,经济、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蓬勃发展,对未来的欧洲局势构成了深远影响。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梳理腓特烈大帝统治下,普鲁士的扩张脉络!
18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局势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次年,法国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展开大战,史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初期,作为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竞争对手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突然向奥地利方面示好,以派遣8000援军的代价换取了爵位的“晋升”。毕竟,奥地利大公同时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角色,而勃兰登堡恰在其治下。
不过为了彰显自身的独立性,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晋升”之后,特意以帝国疆域外的普鲁士作为王国“国号”,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王朝由此建立。后来,奥地利在战争中败给了法国,失去了与西班牙的联系,从而褪去帝国华而不实的外壳,彻底蜕变成为以奥地利为核心的君主国。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职务更像是哈布斯堡家族为奥地利谋取国家利益的工具,而普鲁士与奥地利在德意志内部两强争霸的局面也逐渐形成。
当时,为了围堵哈布斯堡家族,法国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同瑞典、波兰、奥斯曼土耳其等国保持着紧密的外交关系,维持其欧陆霸主的地位。但是由于海外扩张导致的利益冲突,海峡对岸的英国却与法国矛盾重重,并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便站在了奥地利的一方。至于远在东欧的俄国,则刚刚经历了彼得大帝改革和北方战争,并在击败瑞典之后加紧了挤压奥斯曼土耳其和渗透波兰的步伐,因此成为奥地利重要的战略盟友。
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地缘差异
当时,作为欧洲腹地的德意志地区,是维持均势秩序的根基所在。作为其中最为强大的两个国家,普鲁士和奥地利都是由三块领地构成。这其中,普鲁士主要由勃兰登堡、下莱茵地区和东普鲁士组成,三块领地互不相连、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相较而言,奥地利的三块领地则基本是连在一起的,它们分别由以维也纳为中心的奥地利、波西米亚和匈牙利组成。只是,奥地利大公也有自己的难处,比较相较于境内高度德意志化的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内部文化差异太大了。
另外,奥地利的领土兼并过程大多是通过联姻和继承得来的,帝国结构过分松散,更像是一个结构分散的政治集合体。作为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继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大公,查理六世鉴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的前车之鉴,考虑到自己没有男嗣的情况,于1713年便颁布了《国本诏书》,给予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承权,并在生前建立了各种国内和国外条约进行强化。奈何他于1740年去世之后,奥地利的王位继承问题还是爆发了出来。
西里西亚,德意志的拱心石
率先发难的正是同年继承普鲁士王位的腓特烈大帝,他发起挑战最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谋求对西里西亚的统治权。为此,腓特烈曾向奥地利方面提出了割让西里西亚以换取自己承认女大公继承权的建议,但遭到了拒绝。此时不仅仅是普鲁士,法国、西班牙、巴伐利亚、萨克森、撒丁王国等各方势力也纷纷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当然,英国、沙俄、波西米亚以及荷兰等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则坚定的站在女大公的立场上。双方迅速对垒,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初期,普军长驱直入,奥地利军队遭受重创,这引起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军队一齐出动,都想从奥地利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只是让它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英国人的牵引之下,奥地利女大公被迫接受了腓特烈大帝的议和建议,将西里西亚大部割让给了普鲁士,以换取普军的退出。此后,特蕾西娅在英国的支持下赶走了法军、占领了巴伐利亚,并迫使萨克森倒向自己。
到了1744年,奥地利军队甚至渡过莱茵河,到达了阿尔萨斯地区,这让普鲁士方面极为担忧。在腓特烈大帝看来,一旦奥军胜利势必危及自己对西里西亚的掌控,所以普军再度向奥地利发起进攻,削弱了对方的力量。最终各方达成协议,玛丽亚·特雷西娅的丈夫弗兰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再次获得确认。西里西亚的易手,意味着普鲁士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国内的德意志属性;相应的,奥地利虽然依旧是欧洲大国,其境内的德意志因素却发生骤减。因此,说西里西亚是德意志的拱心石并不为过。
1756年外交革命
很显然,西里西亚是如此的重要,奥地利显然并不会善罢甘休,普鲁士也绝不会轻易让出。正因如此,一场新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在此之前,还需要做好许多战前准备,比如拉拢盟友。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腓特烈大帝左右逢源的态度,致使与其结盟的法国在布拉格惨败。自太阳王路易十四时代就定下的莱茵河“天然边界”扩张政策,又与普鲁士在莱茵河地区的利益发生冲突,故而普法盟友关系出现裂痕。
英国在西班牙和奥地利的两次王位继承战争中均站在了哈布斯堡家族一方,但却始终未能取得重大利益。不仅如此,英国汉诺威王朝发现,其在欧陆领地汉诺威在受到法军威胁时,未能得到奥地利方面的有效庇护,因此欲与普鲁士接近达到这一目的。至于奥地利方面,更是对英国在战争中迫使普奥中途议和感到不满,所以英奥同盟也逐渐离心了。
在女大公特蕾西娅的操作下,奥地利充分利用英、普同法、俄的矛盾,逐渐疏远英国,以此来换取欧陆强国、传统敌人法国的支持,并得到了对普鲁士崛起心存忌惮的俄国支持。不仅如此,由于瑞典对波罗的海南岸的野心,以及其与俄、法两国的特殊关系,它也加入到了反对普鲁士的阵营中来。密切关注局势变化的腓特烈大帝抢先行动,迅速与英国在1756年1月签署盟约,直接刺激了俄奥、法奥盟约的诞生。这次变更伙伴的事件,后来被称作“1756年外交革命”。
七年战争,腓特烈绝处逢生
外交革命发生的这一年,大英帝国与法国、西班牙的海外殖民扩张日趋激烈,南亚、美洲等地竞争不断;崛起中的普鲁士同样让奥地利、俄国等国如鲠在喉,七年战争由此爆发。战争初期,在拉拢萨克森失败之后,腓特烈大帝迅速击溃和兼并了这块领地,这招致其余德意志诸侯的忌惮。此后,在罗斯巴赫战役、布勒斯劳战役、洛伊滕战役中,腓特烈大帝凭借精妙的战术部署,均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
然而,战术层面的胜利无法掩盖战略层面的孤立,此时的普鲁士正在遭受西面法国、南面奥地利、东面沙俄和北面瑞典的夹攻,四面楚歌、举目皆敌。这其中,经过了彼得大帝改革之后的俄国军队最为强悍,普、俄两军曾于1758年在屈斯特林附近打了一场遭遇战,血流漂杵、损失惨重、仅成平手。所幸的是,由于普鲁士对法国陆军的牵制作用明显,英国议会决定将补助金追加7倍,从16.5万镑升至120万磅,极大的缓解了普鲁士的财政压力。
正是因为普鲁士在欧洲大陆的牵制作用,作为盟友的英国才能够在海外战场大获全胜。1759年英国从法国手中夺走加拿大,1761年又获得其在南亚的本地治里,法国舰队也在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获利颇丰的英国人,并不打算利用其海军优势介入欧陆战事,毕竟奉行“大陆均势”才是大英帝国最真实的想法。此时的腓特烈大帝和普鲁士王国,兵源匮乏、民生凋敝,士气疲软,已经逐渐陷于山穷水尽的地步了,却因为俄国王位更迭而绝处逢生。
新沙皇彼得三世的父亲是普鲁士人,其本人也非常崇拜腓特烈大帝的事迹,他因此下令俄国与普鲁士缔结协约,并将1.8万俄军交由腓特烈指挥。虽然不久之后,彼得三世便因为这些幼稚的做法而招致杀身之祸,但局势却已经发生了逆转,法、奥军队相继遭受重挫,接替彼得三世继位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样没有和普鲁士重开战火的打算。最终,各方分别签署和约,战争就这么戏剧化的结束了。
普鲁士开明君主制改革
七年战争极大的巩固了腓特烈大帝早期扩张的成果,奠定了普鲁士进一步扩张的成果,但却也让其看到了其中的隐患。由于位于欧陆腹地,普鲁士等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四战之地,地缘环境恶劣,战略上容易遭受孤立。为此,腓特烈大帝推动进行了开明君主制改革,从经济、政权、军事三个层面不断提升普鲁士的国家综合实力,以备后患。
经济层面,腓特烈取消王室领地波美拉尼亚的农奴依附关系,颁布保证农民财产权和土地继承权的法令,并采取减轻税赋、征服修缮战乱折损房屋等措施,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处境。同时,腓特烈还大力引进英国经济人才,奖励或强制人们种植马铃薯、饲养美利奴羊,以提高农业产量。在对水利设施的改造方面,普鲁士同样引进了英国经验,采取农牧结合的做法,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政权建设层面,腓特烈大帝从司法领域着手,改变了普鲁士自立国以来普遍遵循中世纪领主裁决法、没有全国根本大法的问题。通过提拔一大批专业素养优秀、官政廉洁的法官,普鲁士的政治秩序获得极大稳定,相关改革政策也得以有条不紊的执行下去了。当然,在加强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同时,腓特烈大帝同样没有忘记对军事领域的投入,始终保持着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猛的军队。这些,都促使普鲁士逐渐成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欧洲大国。
瓜分波兰的开端
通过腓特烈大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普鲁士很快从七年战争的废墟中走了出来。但是,此时的普鲁士领土依旧未能连成一片,并且依旧处于被孤立的地缘环境之下,所以日益衰弱的波兰就成为腓特烈大帝扩张的目标了。波兰曾经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并一度代表几乎整个西斯拉夫族群向西压制德意志、向东威胁俄国、向北力克丹麦和瑞典,却最终因为农奴制、教派纷争、贵族特权掣肘等原因而衰落下来。七年战争期间,作为缓冲区的波兰更是成为普、俄等外国军队肆意驻扎的区域。
事实上,早在彼得大帝时期,俄国就已经将波兰纳入自己的保护国,并对其展开漫长的渗透。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女沙皇派兵拥立了自己的情妇成为整个波兰的国王。为了防止本来作为缓冲区的波兰被沙俄独吞,腓特烈大帝早在1764年就曾派人与女沙皇达成合作协议,以支持波兰维持现状换取未来瓜分波兰的承诺。当然,这种协议的有效性是相当存疑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也完全不需要真的履行承诺,但是第五次俄土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
沙俄对波兰的渗透,不仅威胁到普鲁士的安全,同样引起奥地利和奥斯曼土耳其的忌惮。于是为了反对俄国在波兰势力的扩张,土耳其在法、奥两国的支持下入侵沙俄。当初,法国凭借与波兰、瑞典、奥斯曼帝国的关系,构筑了一道针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藩篱封锁链”,如今这道“藩篱封锁链”同样可以用来对付俄国。实际上,不论是波兰还是土耳其,都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想要吃掉的领土,但地缘形势的变化导致她不得不对普鲁士方面做出让步。
此后,腓特烈大帝又加紧游说奥地利,双方冰释前嫌,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默契。为了让奥地利放弃与土耳其的盟约,沙俄方面最终也同意了三国瓜分波兰的主张。不过即便到了此时,女沙皇也并不打算对普鲁士让步太多,这使得普鲁士各领地连成一片的目标难以达成。只是,由于波兰南部叛乱的原因,奥地利趁机出兵平叛,顺势占据了当地,这引发普、俄两国震惊,俄国方面也不得不对普鲁士做出更大让步。经过这次对波兰的瓜分,腓特烈大帝不仅完成了将领地连成一片的祖先夙愿,同时也彻底摆脱了外交孤立的局面,为后代留下了一稳固的基业。
综上所述,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同时在对国家经济建设、执政建设层面也表现的十分优异。在对普鲁士推行开明君主制改革的同时,他还完成了外交层面的胜利,彻底摆脱了地缘孤立的局面,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