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革命 > 英国为何会在拿破仑战争中屡次组建反法同盟
2020-06-10

英国为何会在拿破仑战争中屡次组建反法同盟

  1066年,以诺曼底公爵为首的法国封建领主发起了针对英国的王位争夺,史称“诺曼征服”。从此,英法两国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纠葛纷争之中,以至于从1337年到1453年之间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战争一共分四个阶段,最终却是以英国退出欧洲大陆而告终。
  事实上,百年战争失败以后,英国在不同时期分别依旧留有加莱港和汉诺威这两个欧陆据点,但已经不足以改变其岛国属性了。英格兰文化和民族情绪愈发旺盛,并逐渐形成一套基于均势秩序的外交战略。毕竟,如果欧洲大陆辽阔的疆域上诞生了一个强大的霸主,势必会威胁了国土狭小的英国的安全。所以,当法国大革命愈演愈烈,并渐有对外扩张之势的时候,英国人的“离岸平衡手”再度出动了。

反法同盟,英国“均势”政策的战略抓手

  事实上,自从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尤其是拿破仑时期,法国对英国的威胁便越来越大了。这不仅仅体现在欧洲地缘博弈方面,同样也包括海外殖民地的竞争。在七年战争之中,英国曾经通过巨额资助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牵制住了法、奥、俄等国的大量精力,并导致法国在南亚和北美殖民地后退连连,然而这并不代表其失去了与英国在海外殖民扩张中一较高下的底蕴。彼时的英国正在经历工业革命的洗礼,却猛然需要面对法国势力在欧洲大陆的迅速扩张,这不啻是一次巨大的挑战。毕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英国对原材料和市场的需求十分迫切,实在无法接受法国在拿破仑统帅下成为欧陆霸主的现实。
  自17世纪欧洲三十年战争以后,随着尼德兰地区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脱离,这里便始终是英国最为重视的战略区域。即便是到了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尼德兰虽然已经分裂成为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低地国家,却依然受到了英国的“特殊关注”。毕竟,从尼德兰地区跨过海峡到达英国本土的距离,实在是太短了。然而从大革命爆发初期开始,法国就已经影响到了这里。为此,由英国挑头、前后组建了7次反法同盟,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战争。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反法同盟曾数次遭遇粉碎,但却并未折损英国的元气。相反,英国通过特拉法加海战和滑铁卢战役的胜利,牢牢地确立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巩固了自身海上霸权和海外殖民体系的利益。

海上霸权,英国“干涉”欧洲事务的倚仗

  自大航海时代来临以后,海洋力量逐渐成为欧洲列强争霸的重要领域。毕竟不论是远洋商贸还是海上封锁,都需要强大的海军力量作为依托和保护。当时的欧洲,除了英国海军以外,最为强大的当属法国和西班牙海军。为此,长期喜欢隐于幕后、只提供资金支持的英国人决定出动海军主力,与法、西联合舰队展开了一次总较量。
  相较于海陆双元的法国,从路易十六才开始大规模投入资金训练的海军舰队,英国的海军力量早在16世纪下半叶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就已经在积累底蕴了。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战事颇为惨烈,但经此一役之后的英国已经彻底夺取了世界海上霸权。
  针对英国通过组建反法同盟推行均势战略的外交手段,拿破仑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启蒙运动的影响宣传《民法典》、土地改革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则加紧通过军事手腕控制欧洲。从第一次反法同盟到第五次反法同盟,法国先后在土伦战役、马伦哥会战、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战役、奥尔斯塔特会战和瓦格拉姆战役中获得胜利,并屡次解构反法同盟的联系。

工业革命,英国拖垮法国的经济底蕴

  当时,法军之所以能够连续不断的获得胜利,是因为拿破仑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源于法国的一系列举措给拿破仑带来的丰厚兵源。可是通过军事逻辑去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不论是普鲁士、奥地利,还是沙俄和英国,它们都不愿意看到法国在欧洲一家独大。如果拿破仑能够将他们同时征服,或许能够重现古罗马帝国的辉煌。可是问题在于,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的英国,其国内经济远胜于法国。这就导致,英国能够有充足的动力和实力遏制法国。
  在特拉法加海战以后,由于法军丧失了制海权,拥有不列颠海峡作为天堑的英国人事实上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故而,他们可以不停地通过挑拨、资助等方式扰乱法国的战略布局和对欧洲大陆资源整合的速度。为了应对英国人如蛆跗骨、如影随形般的骚扰,拿破仑在战胜第五次反法同盟之后,推出了“大陆封锁”政策,意图彻底将英国从欧洲秩序中孤立出去。
  自1806年11月21日,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以来,英国与欧陆的经贸往来的确出现了骤减。但英国随之采取的反制手段也对德意志、俄国等地工业区造成了严重伤害。于是,一股强烈反对俄法同盟的情绪在沙俄贵族中传播开来,最终迫使俄国单方面恢复了与英国的经贸往来。至此,“大陆封锁”政策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众多英国商品通过俄国西部边境流入欧洲,拿破仑对英国的封锁也就无疾而终了。为了打压俄国、拆解俄奥同盟,并进一步强化自身在欧洲的权威,拿破仑于集结了50~60万大军远征俄国,这其中仅有三分之一是法军。事实上,拿破仑之所以选择1812年6月出兵俄国,同样也是考虑到了英国的情况。恰在法国出兵前6天,美国刚刚对英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而在此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双方围绕美加边界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最终,美英1812年战争以双方旗鼓相当、握手言和而告终,并划定了美加两方的大致边界。然而法俄1812年战争的发起者拿破仑,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沙俄坚壁清野的防御举措致使补给线过长、不善于严寒作战的远征军损失惨重。此后,俄、普、英、奥四大强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向元气大伤的法军发起冲锋,这也是法国之外最强的四个欧洲国家首次抱团在一起。莱比锡战役,拿破仑惨败,不久被流放到意大利的厄尔巴岛,法国原先的波旁王朝复辟。后来,即便拿破仑在亲信的帮助下成功脱身,并返回巴黎重振旗鼓,建立“百日王朝”,却依旧难以抵挡欧洲君主国势力的强大反扑,于滑铁卢战役再度失败。
  其实,自特拉法加海战以后,法国就已经处于战略被动局面,难以有效反制英国。“大陆封锁”政策的事实,直接导致包括莱茵联盟、萨克森等德意志附庸地区以及普鲁士、俄国等合作国的经济遭受重创。于是,欧洲各国从经济层面与法国的民族扩张主义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后来,拿破仑贸然率领大规模军队远征俄国,更是严重削弱了其长期倚重的军事威慑能力。正因如此,俄、普、英、奥四大列强才会于不久后完成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的首次集结,法国的地缘、军事、经济、外交也随之全面落入下风。

小结

  综上所述,法国大革命爆发以来,其余列强,如俄、普、奥等国依据自身利益的变化,选择与法国的对峙或者和谈态度,英国却秉承“均势秩序”原则,始终执着于构建反法同盟,全力阻止法国成为欧洲霸主。凭借工业革命以后的经济制造能力和丰厚的海上力量底蕴,英国于特拉法加海战以后,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此后,拿破仑虽然想要通过“大陆封锁”政策和远征俄国等方式,巩固法国在欧陆的霸权。不料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并最终导致包括德意志地区在内的大片欧洲区域反对自己。如此一来,即便“江东子弟多才俊”,拿破仑也难以促成“百日王朝”的卷土重来了。
  拿破仑战争之后,普鲁士扫清掣肘之力,进一步深化了在拿破仑统治期间进行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为日后统一德意志做准备;沙皇俄国的铁蹄顺势开往西欧,俨然成为欧陆君主旧秩序的守护者,开始以“欧洲宪兵”自诩;英国在击垮主要殖民竞争对手法国,并完全取得海上霸权地位以后,开始了更为激进的扩充行动,拉开了“不列颠治世”的序幕,同时也奏响了“英俄大博弈”的序曲。唯有“布娃娃帝国”奥地利,虽然居于“维也纳体系”四强之一,并且有长袖善舞的杰出首相梅特涅在欧洲外交场上纵横捭阖,依旧难以掩盖自身保守、僵化、趋于衰落的状况。可以说,英法两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几度交锋,影响了整个19世纪欧洲乃至世界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