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上古历史 >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2017-07-30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是指神农氏部落进攻斧燧氏部落的作战,相传神农氏时期(约公元前30世纪)的一场战争。神农氏打败斧燧氏后组成部落联盟。至今约五千年前,在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形成若干部族集团。神农氏是古夷人部族集团(上古时期居住在我国华东地区的部落总称)的一个部落,生活于今河南东南部,以农业生产为主,已在冶陶手工业及交换市场。为开拓生产、生活空间,逐渐向东北民展,与生活在今山东西南部的另一古夷人部落斧燧(或称补燧)氏,发生利害矛盾,引起冲突。斧燧氏部落不肯屈服。神逐氏遂北上进攻斧燧氏,将其击败、兼并。随后,神农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阳地区迁移至今山东曲阜一带。附近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此战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的第一次作战行动。
    在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理出这么一个古代帝王表出来。就中原文化而论,最早的应该是“燧人氏”。因燧人氏钻木取火,又用燧石取火,可见是最早的人工取火的记录。而人工取火,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翻天覆地的事情。其次应该是“有巢氏”。有巢氏教人学鸟儿建造房屋。有了火之后,远古之人可以将自己的迁徙速度放慢。这样就必须有一个栖息的地方。上观星辰天象,下俯鸟兽虫鱼。有巢氏根据鸟类筑巢的原理,发明了房屋。后来迁徙到北方便在地上凿穴筑村,从而形成村落。村落的形成又是人类史上的有一大进步。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是地球的最后一个冰河时期。这时的中国北方地区遍布冰雪,从南方迁徙而来的远古人,为了生存开始了又一次的迁徙。这次迁徙不仅包括人类,还有大量的动物。由于当时的日本海,白令海峡都被冰层冻住。动物开始往日本和北美洲迁徙,人类为了狩猎也随着一同往这些地方迁徙。而留下来的,除了南方和古昆仑山上的一些部族,几乎都遭到了灭顶之灾。随着雪线的下降,古昆仑山上的部族无法继续生存只好往地势较低的黄土高原迁徙。并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冰河时期。
远古部落
图 远古部落
    冰河时期过后,分布在黄土高原各部的远古人开始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发展壮大。这就形成了我们后来的文化先祖,伏羲女娲氏,中国进入母系氏族社会,时间是距今7000——8000年。这之后伏羲女娲氏的后代开始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距今6000年左右,神农氏开始兴起,并最终取代伏羲氏成为中原的共主。从传说中看神农氏并不是固定的,不论是神农氏这个称号,还是他的活动都是发展的。起初,最先发明原始农业的人被称为神农,以后神农所在的氏族部落也被称为神农氏。后来,邻近的民族部落学会掌握了种植农作物以后,也由牧业进而为农业氏族部落,而被称为神农氏族,或者神农民族的子孙繁衍,分离出去组成的新氏族,也袭用神农的称号。到了最后,凡是以农业为生的氏族部落,都通称为神农氏。所以,古籍中所记载的神农氏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
    这就使得神农氏所管辖的范围无限的扩大化,《淮南子·主术训》称神农“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这样的话,神农氏竟然比春秋各国疆域的总和还大,显然这不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实际。后人在读史书时也往往会入其囹圄,搞的头昏眼花不明所以。
    斧和遂为两个地名,是以一个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斧,在今山东定陶县境内,春秋时名釜丘,又称陶丘民。釜、斧古音都在五部。从斧字的意义看,大概斧民族善于打制石器斧,或者也长于冶烧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树木和当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锄、石镜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现代的工作母机一样,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遂,在今山东肥城与宁阳县之间,又名炫,或隧。这里的氏族是鲁西南一带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黄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长于打击石头取火,与斧氏族同样是具有传统技艺的工巧之族。斧和遂并肩作战,可见其关系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两个氏族。
    后来,他们由游牧为生转而兼作石器,成为半牧半工的氏族部落。神农氏部族,因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石器的需要日增多。质量上乘的石器农具,对他们来说是极为需要的。而神农氏所在的河洛地区,乃是平原,既没有坚硬的石料又缺少技术水平较高的工匠。他们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农产品去换取斧、遂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类的东西。这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不仅促进了斧、遂地方的石器工业的兴起,而且神农氏族部落与斧、遂氏族部落的交易关系也日益频繁,形成了互相依赖的密切关系。
    从极其匮乏的史料记载来看,他们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没有维持多久。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神农时期的部落遗址,这些村落中几乎有着用于防卫外部侵袭的环形沟墙。这就表明,斧燧氏很有可能以为自己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了生存而不得已来抢夺神农氏部族的劳动产品。斧燧氏所在的地区并不适合农业生产。根据神话传说,世界性的大洪水在女娲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国外的古人类部落生活的地理位置和中国不一样,他们在洪水褪去之后,可以很好的进行农业生产。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由于地势较为平坦形成了大量的沼泽遗留。很不幸的是,斧燧氏就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这些沼泽不仅难以生产,在雨季来临之时还会引发洪水再次爆发。直到帝尧时期,仍然是中原的一大祸患。英雄大禹,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就是要把这些遗留的水“疏通”流入河海。
    辘辘饥肠的斧燧氏部族,不得不采取抢夺的办法,取得神戎氏的农产品。加之,他们本是牧猎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锐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战争。神戎氏族经常遭受到斧、遂的掠夺,必然要进行反击。最重要的是,当时最“尖端”的产品,极其简陋的石器农具在斧燧氏手里。神农氏为了发展生产,企图拥有自己的石器工业而出兵征服斧、遂,爆发了战争。《路史.后纪三》说:神戎氏是因为“补、遂不供,乃伐补、遂,而万国定。”显然是神农氏对斧燧氏先是采取了威胁的手段,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并入自己的部族。而斧、遂不畏强暴,奋起反抗。神农氏于是派出了一支部队,前去讨伐斧遂。他们小心的穿越大片的沼泽,很不容易来到了斧遂部族的管辖地区。即从豫东平原出发,渡过降水,先同斧作战,得胜后再沿古大野洋向东北续进,渡过江水再同遂作战,然后南下定居曲阜。
    战争一开始,就是没有悬念的。强大的部族实力,比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更大的优势。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较充足的粮食供应,斧、遂无法相比,长期饿着肚子作战,虽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会失败。神戎氏族部落人数众多,有足够的兵员补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胁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势众。而作为手工业部落的斧、遂,尽管石制武器比较精良,但武器并非决定战争胜败的唯一因素,也终会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神农氏以压倒性的胜利臣服了斧燧氏,但是并没有向后世战争那样对其进行灭族或者俘虏族人作为自己的奴隶。因为他们还没有那种思想。如果是为了生存地,他们会把原来的部族赶出去,如果为了石器,他们很有可能将斧遂氏作为神农氏的一个分支而存在。毕竟在那个时候,人口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不会随便杀人的。随后,神农氏部落至山东曲阜一带。周边各部落自动归附,组成部落联盟。神农氏成为了真正的中原共主。此时,山东丘陵的东夷族诸多部落正是成为以神农部落为核心的龙山文化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