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晋年间,陶渊明被委以彭泽县令之职,这对于许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油水颇丰的位置,然而对于沾染魏晋风骨的陶渊明来说,却是自身职责之所在。不愿盘剥百姓的他两袖清风,并在一次督邮到县衙门的巡查索贿之后挂印弃官,并吼出了那句旷世名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士族崛起并把持朝政的时代。然而陶渊明并不是士族门阀出身,并没有家族底蕴提供支持。据传陶渊明的曾祖父是东晋初年名将陶侃,这是一位权势和名望均极高的人物。然而陶侃并非士族,他出身贫寒,始终没有充足的庄园产业。陶家在陶侃故去之后,衰落的非常快,迅速被其他士族子弟占据了朝堂高位。

归隐之前,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并不只有最末一次彭泽县令的八十余天,因此尚存部分积蓄。但积蓄终归有用完的一天,他辞官归隐之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实还是农耕和教书。

另外我们通过陶渊明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他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躬耕经历,还有“余尝于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讲习教书的时候。故而可以断定陶渊明归隐之后,除了耕种之外还有教书的收入。

总的来说,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后,经济条件大不如前了。但最初并不算拮据,家中还有不少房产和田产,可以通过耕种、教书维持相对滋润的生活水平。只是到了晚年出现变故,生活确实困苦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