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治生态源于西汉,却大不相同
要厘清东汉皇帝的政策动机,就必须先弄清楚纵观整个东汉的豪族政治生态。要弄清东汉的政治生态,就不得不从西汉开始聊起。西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后,国力大增。实力强大的西汉王朝旋即展开了反击匈奴和开疆拓土的宏伟霸业,驯养战马、训练精骑、打造军械,并频繁同东胡族系(当时已经分裂为鲜卑、乌桓等部)和西域诸国加强邦交。最终从武帝开始,以卫青、霍去病为开篇,揭开了百年汉匈战争的最高潮。然而为了维持足够的军饷供给,西汉不可避免的加大了民间赋税徭役。到了汉武帝晚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皇帝因此发布《轮台罪己诏》。赋税的增加引发了农民人口的流失,难以容忍重赋税的百姓不得不投奔由先秦时期贵族和“士”演化而来的世家,这造成了土地兼并严重和纳税人口的隐匿两大恶果。皇权与豪族世家的争斗
皇帝,乃天子也。更何况刘秀被豪族集团选中,一定原因是借助了先汉的大旗。因此东汉从一开始就面临占据皇位的刘姓天子和占据朝堂的豪族世家之间的斗争。东汉皇帝的权力,相较之西汉要渺小的多。更为要命的是,为了巩固东汉王朝的根基,皇后之位通常均从豪族世家中选出,这就造成原本应当站在皇帝一方的外戚,不可能帮助皇帝加强皇权。“小人”宦官是如何上位的
东汉之前的中国历史,虽然有宦官存在(不是太监,不阉身),但除了赵高特例之外,始终难以获得极大的权势。赵高掌权,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皇帝的盲目信赖,东汉时期宦官的上位同样如此。作为依附于皇帝的群体,得到皇帝支持是宦官权势增大的先决条件。那么东汉皇帝为何要扶持宦官呢?这其实就是为了同豪族世家争夺权力,加强皇权统治的需要。帝党、外戚、宦官、世家
进入东汉中期开始,以皇帝、外戚、宦官和世家豪族连结一起,组成的官僚体系,共同构筑了东汉的政治生态,他们之间存在十分复杂的关系。首先,外戚虽然处于世家豪族,可是一旦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之后,就会颗刻意排挤其他世家势力,意图一家独大。并且外戚的权势来源于世家实力和皇权两方面,因此在双方的斗争中,态度暧昧。其次,世家豪族虽始终具有约束皇权的动力源,以此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在汉朝新儒学的熏陶下,往往会有世家子弟出身的知识分子投奔到皇帝门下,成为帝党一员。另外,皇帝虽然利用宦官打压世家或外戚力量,但当宦官权势过大之后,同样不会心慈手软。正是因为各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东汉后期的朝堂之上,风波始终不曾停歇。“贤臣”最终变成了枭雄
东汉一朝,豪族世家始终掌握着舆论宣传的权力,因此将宦官斥之为“小人”,却标榜自己为“贤臣”。只是东汉末年,气候转冷引发天下各处天灾不断,一时间民变四起。但在汉朝的朝堂上,各方势力依旧勾心斗角,外戚、宦官轮番坐镇中枢,无暇管控民间疾苦。在这种背景之下,民间信仰与道家遁世学说合流,渐渐出现了太平道和天师道等教派,最终天师道(五斗米教)割据汉中自立,太平道更是掀起了黄巾大起义,动摇天下。综上所述,扒开东汉王朝的政治生态,我们会发现“党锢之祸”源于皇帝打压世家和加强皇权的需要,买官鬻爵更是由于世家经济垄断,减少了中央财政收入之后,皇帝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