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革命 > 德意志帝国舵手俾斯麦存留下哪些政治遗产和工作失误
2019-10-25

德意志帝国舵手俾斯麦存留下哪些政治遗产和工作失误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任宰相,他从普鲁士时期就开始辅佐威廉一世,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人称“铁血宰相”。在任期间,俾斯麦对内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和一系列工人福利法案,对外则力图通过勾践一套复杂的同盟体系维护德国脆弱的地缘安全。1890年3月,俾斯麦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结束了长达28年(含普鲁士宰相时期)的宰相生涯。
      作为德意志帝国这艘巨轮的掌舵者和缔造者之一,俾斯麦下台的原因以及他的政治遗产颇受关注。事实上,俾斯麦虽然是在1890年下台,但其下台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却早就埋下了伏笔。另外虽然俾斯麦拥有高超的外交才能和辉煌成就,但在他留给德国的政治遗产中,依然存在许多隐患。本文就让我们一同探究一下俾斯麦下台的原因和政策漏洞吧。

“舵手离航”的原因

      俾斯麦下台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和新任皇帝威廉二世之间在社会政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两人在对待社会工人运动的态度上存在天壤之别,威廉二世倾向于采取调和、宽柔的做法,让官方更快地对工人运动做让步。但俾斯麦坚决不同意,他认为必须要采取一种保守主义政策。当然,政策层面的矛盾只是直接原因,却远远不足以促使俾斯麦离职。
      早在1888年威廉一世去世以后,俾斯麦就已经失去了最大的政治靠山,其宰相地位开始逐渐不稳了。长期的执政导致德国政坛上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俾斯麦力量,这些在威廉一世去世以后逐渐活跃起来。当时即位的是腓特烈三世(威廉一世之子),但即位的时候却已经身染重病,患上了喉癌。腓特烈三世在位期间,嗓子无法说话,只能通过手写便条下达命令,仅仅百天后就去世了,所有又被称作“百日皇帝”。随后腓特烈三世的长子威廉二世即位,成为德国的新皇帝。
      作为威廉一世的孙子,威廉二世即位的时候年仅29岁,而当时老宰相俾斯麦却已达73岁高龄了。威廉二世年轻气盛,非常期望自己能够亲政,但俾斯麦的存在阻挡了他的道路,双方为了争夺权力产生尖锐冲突。很快,许多反俾斯麦势力就站到了威廉二世一边,其中就包括1888年接替老毛奇出任普鲁士总参谋长的瓦德西。瓦德西是一个权术很高的人物,他曾在后来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威廉一世去世以后,他立马开始了自己的运作,飞速地朝着威廉二世靠拢。要知道,当时腓特烈三世还在位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威廉二世形成了稳固的关系。随着瓦德西等人的一些政治运作,加速了俾斯麦的辞职进程。终于自1890年3月俾斯麦被迫提交辞呈,并被正式免职。

“铁血宰相”的遗产

      俾斯麦出任德国宰相将近20年,如果算上普鲁士首相任期更是长达28年之久,他对德国可谓影响至深。所以当他下台以后,欧洲各方势力都对他的政治遗产非常关注,同时也很重视德国下一步的外交政策动向。此时的德国早已崛起成为一艘经济体量庞大的巨轮,但去向却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在俾斯麦漫长的从政生涯中,他为德国留下了丰厚的成果。首先德国经济在俾斯麦任期内实现了飞速发展,“德国制造”从廉价烂品一跃成为优质产品的代名词。其次德国社会制度虽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但总体政治环境相当不错,并且法制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健全。同时,德国的军事发展在欧洲保持了较高水平。
      关于德意志帝国法制建设,就不得不提及磨坊故事。威廉一世经常前往无忧宫居住,但在某次往窗外瞭望的时候觉得一座磨坊非常碍眼,于是派出手下人与磨坊主协商购买,想要拆除。奈何对方不同意,震怒之下的威廉一世强行拆了磨坊,结果被磨坊主人告到了帝国法庭。几经调查之后,法庭宣布皇帝败诉,必须原封不动地将磨坊恢复原样。由此可见当时德意志法制建设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后来老磨坊主和老皇帝都去世了,磨坊主的后代因为觉得磨坊盈利越来越差,就和皇室沟通,想要继续这场交易。结果威廉二世表示这座磨坊必须世代归于对方名下,以作为德国司法独立和裁判公正的象征。同时威廉二世还愿意赠送6000塔勒(德国当时货币单位)缓解对方经济困难。
      从磨坊故事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当时德国内部法制发展还是相当不错的,但俾斯麦对工人运动的举措就经常被批判成“毒辣的两手”了。这两手措施是指他禁止社会民主党活动,并推出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以镇压工人运动;同时又在国会通过一系列福利立法,以确保工人的劳动权利、健康疾病治疗能够得到国家一定程度的保证,被认为是为了收买工人阶级。正是在俾斯麦手中,开创了福利国家的典型,德国也成为福利政策的先驱国家。更重要的是,俾斯麦的两手措施都不是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达成的,而是通过在国会推动立法、走法律程序完成的。
      不过和良好的国内环境不同,德国的外部环境依然很差,俾斯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德国脆弱的地缘环境。要知道,德国统一以后,周边欧洲大国对德始终存在强烈的疑惧心态,而俾斯麦的应对策略是建立一套非常复杂的同盟系统。这套同盟体系的确保证了德国顺利的崛起和20年的和平环境,并且让德国和其他欧洲大国维持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套系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这套高度复杂的结盟体系只有俾斯麦本人能够玩转。一旦换成其他继任者,这套体系就难以维持下去了,而届时整个德国外部环境就将出现严重的问题,并对德意志帝国造成致命后果。

俾斯麦的“工作失误”

      我们如果对俾斯麦进行评价的话,到底有没有什么问题。许多人认为俾斯麦虽然外交非常高超,但没有从根本上防止法俄结成同盟。但实际上,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往往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某个问题的。俾斯麦这个复杂的结盟体系、外交运作大体都是成功的,只是他把这个系统做得只有他能够玩。
      作为19世纪著名的外交人物,俾斯麦在外交方面拥有非常高超的技巧,其长袖善舞的能力足以确保“欧洲五球,飞而不落”,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防止法俄结盟。许多人因此批评俾斯麦,认为他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事实上,在实际操作中,具体的政策往往难以根除某个问题。所以俾斯麦的结盟体系、外交运作大体是成功的,只是如同前文所述,这套复杂的体系只能由他一个人玩得转,这才是致命的。
      如果进行归纳总结,俾斯麦的“工作失误”大体有以下三点。首先他作为一位能力杰出、权力欲极强的人物,对权力权术、人情世故看得非常透彻。所以仅凭一己之力就足以见招拆招,解决掉大部分难题。故而,俾斯麦从未考虑搭建一种制度化的机构帮助德国处理事务。其次,同样是由于权力欲望和自身能力的强大,俾斯麦压根没去费心思培养接班人。晚清时期的名臣曾国藩曾对李鸿章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话获得李鸿章的极力赞同。从湘军到洋务派,再到北洋系,曾国藩、李鸿章的“替手”们影响了中国将近一个世纪的社会生态。但俾斯麦不但没有培养一支队伍,就连接班人也没有培养。在俾斯麦看来,身边的办事人都是自己的下属、是执行其政策的工具。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往往并不清楚俾斯麦政策的内在逻辑和真实意图。
 
      上面两点是俾斯麦在政治层面出现的错误,第三点则是对国内民众引导的失误。事实上,俾斯麦是一位非常善于利用民意的政治家,但他从未考虑为德国普通民众引导和树立一种争取的世界观,帮助它们理性的看待德国对外战略。也就是说,俾斯麦虽然才干出众,同时也很有大局观,但思想深度并不够。他是一名务实的政治家,却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思想家和地缘大师。
      综上所述,俾斯麦是德国统一和崛起进程中当之无愧的领航者。然而由于强大的自身能力和对权术处理问题的痴迷,俾斯麦在漫长的宰相生涯中催生出一股对立力量,并也因此与新皇威廉二世发生权力斗争冲突。同样由于俾斯麦的执政风格,他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化模式去帮助德国运行复杂的外部同盟体系,亦未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从而导致自己辞职以后,德国的外部政策迅速出现严重问题。
      当然,作为容克地主出身的俾斯麦,的确缺乏哲学层面的思想深度,但他所开创的德意志帝国20年和平对德国经济、技术等层面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