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战争前夕的世界局势
1、明朝政局稳定、武备完善嘉靖皇帝后期,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接连重创倭寇,至1558年东南沿岸倭患基本平息。连年战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明军武备松弛的迹象,帝国军队的战斗力再一次获得提升。当明穆宗即位之后,秉承用人不疑的原则,文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武有谭纶、王崇古、戚继光、李成梁,一举廓清朝堂,史称“隆庆新政”。因此,待到明神宗上台之时,其所掌控的是一个政局稳定、武备完善的基业。

2、李氏朝鲜重文轻武、党同伐异
早年间,李氏朝鲜也曾凭借武略起家,推翻王氏高丽而自立。奈何治下武将权臣频繁作乱,促使王氏决定效法中原宋、明两朝重文轻武的方略,以士大夫阶层执掌朝务。不过到了燕山君、中宗和明宗统治时期,士林群体的势力始终遭到削弱,直至朝鲜宣祖时期。然而伴随士林派重掌朝局接踵而来的便是党争,其内部迅速分裂为东人党和西人党两派。东人党又分裂为南人党和北人党(后又分为大北派和小北派),西人党也分为老论派和少论派。各方势力相互清算、更迭频繁,掀起一轮轮血雨腥风。

3、日本战国时代结束,内部利益分配不均
自应仁之乱以来,日本陷入了百余年的战国时代,至1573年织田信长与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正式决裂,宣告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因织田信长逮捕足利义昭之后,将后者流放至河内国若江城,并建立安土城,拉开了安土桃山时代(丰臣秀吉本城为桃山城)的序幕。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582年织田信长部下明智光秀发动叛乱,突袭信长歇息的本能寺,信长被迫于本能寺纵火自焚而亡,史称“本能寺之变”。

4、哈布斯堡王朝受挫,英荷时代来临
1580年,哈布斯堡家族控制下的西班牙正式吞并另一个殖民国家葡萄牙,自此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了一个涵盖了欧洲和美洲大片领土,并占据了非洲、南亚乃至东南亚大片土地的“日不落帝国”,可谓声势滔天了。当时的哈布斯堡家族身兼奥地利公爵、匈牙利以及波西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数个头衔,其旁支亦是西班牙以及尼德兰地区的王室,确保天主教统治和家族血脉的高贵纯洁已经成为该家族的执念。全盛时期,甚至将作为欧洲传统大国的法国逼迫到不得不于奥斯曼帝国结盟的地步。然而正所谓盛极而衰,1581年尼德兰联省(荷兰)共和国正式成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权威遭受巨大挑战。

二、战争期间的世界局势
1、丰臣秀吉出兵,巩固自身权势
前文提及,丰臣秀吉出兵朝鲜的动因,既有削弱割据诸侯的图谋、也为了缓和武士们土地分割不均的问题。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织田信长曾经的下属和继承者,丰臣秀吉即便在本阵营内部也要面临一些质疑和反对,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将成为确保自身政权正当性的最佳诠释。1592年他首次派兵攻打朝鲜,此时的朝鲜上下贪腐严重,民众凝聚力不高,日军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许多朝军倒戈相向。不过作为刚刚从战国时代冲杀出来,并且是为了抢夺更多战利品而打仗的武士来说,他们动肆屠城、烧杀奸淫,几乎无恶不作,这促使民心很快重新回到了李氏朝鲜一边。

2、李氏朝鲜衰落的开端,明朝的援助
面临丰臣秀吉军队的大肆入侵,朝军方面可谓兵败如山倒。在此之前,朝鲜就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抗击倭寇以保护海上贸易也是筹建朝鲜水师的初衷。奈何随着宫廷斗争和朝堂党争日趋激烈,官僚权贵只顾大肆敛财、欺压百姓、党同伐异,浑然不顾邻国正在发生的剧变。由于对日本军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调解的失利使得朝鲜迎战准备不足,只得求助明朝。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由李舜臣率领的朝鲜水师在海上曾有效地摧毁过日本舰船,朝鲜民间义军也曾有效遏制了日军的攻势,这些都为明朝的援助争取了时间。

3、西班牙人和努尔哈赤的动向
1598年,在欧洲方向遭受越来越大挑战的西班牙为了维护殖民体系的长期运转,疯狂寻求新的殖民地开辟方向,并闯入了中国广东。伴随着西班牙殖民者一起前来的还有天主教会的传教士,哈布斯堡王朝认为自己家族终将统治全世界,并将天主教的传播视作上帝赋予的使命来推行。当然,他们不仅仅与明朝生意,同样在日本进行商贸交流和传教活动,最终招致日人的反感。

三、战争之后的世界局势
1、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00年,伊丽莎白一世正式颁布特许状,成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用以主持南亚和东南亚方向的殖民贸易事务。差不多同时,由于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导致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邦诸侯之间逐渐分化为新教阵营和天主教阵营。到了1618年,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史称“第二次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爆发。起初,这场战争还是反对天主教的新教起义战争,但是很快欧洲国家就相继卷入其中,同为天主教的法国出于争霸的需要加入新教阵营更是彻底改变了战争的性质。

2、日本统一和闭关锁国
由于丰臣秀吉发动的侵朝战争彻底失败,间接决定了其死后日本政局的发展,埋下了关原合战的诱因。1600年原属丰臣秀吉麾下的众多大名分化为由德川家康率领的东军和由石田三成率领的西军,其中西军成员大多是参与侵朝的主力,军力和资金都遭到严重削弱,再加上内部武勇派和文治派的内斗(双方矛盾主要源于侵朝战争的军功分配),最终失败。而德川家康由于留守本土,并未参战,故而实力基本得到保存,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统一了全国。1603年,德川家康于江户开设幕府、受封征夷大将军,江户时代开始。

3、明朝财政危机与地缘困境
17世纪初,西班牙人在美洲的金银矿逐渐枯竭,加之其海上霸权的丧失,对明朝的白银流入急剧下降。与此同时,重新统一后的日本收紧了对外贸易渠道,并加强了对新开采银矿的管控。日本和美洲白银的断流,直接导致明朝陷入了通货紧缩的危机之中。原本朝廷府库中还有充足的存储,却也因“万历三大征”,尤其是万历朝鲜战争的支出而宣告枯竭。朝廷中枢陷入财政危机,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即经济市场不稳定和对军饷官饷的拖欠。长期欠饷导致明朝边镇军队士气衰落、武备逐渐松弛,官员贪腐情形加剧。

万历朝鲜战争虽然掐灭了日本的野心,却也增加了自身的财政负担,更为重要的是新的外患已经出现。恰在顾宪成被明神宗革职的这一年,荷兰人来到了广州,随后1635年英国人也抵达了中国港口。期间还曾发生明朝官员误以为英国商船是海上流寇而发生冲突的事件,最终在双方的两次武装交锋中,明朝全面落入下风,被战术、舰船装备先进的英国压着打,这也反应了中国在此时的海洋力量已经落后于欧洲。当然,更为紧要的危机源于北方,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正式与明朝决裂。1618年,当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之时,努尔哈赤也拉开了与明朝战争的序曲,并于次年的萨尔浒大战中获胜。到了1644年,明朝覆灭于内部农民起义军之手,不久清兵入关。清兵和英国武装商船也因此成为明朝最后的外患,或许也是对两百年后的冲突做出的某种昭示。

万历朝鲜战争,在朝鲜史书上被称作壬辰倭乱,日本史书将其称作文禄?庆长之役。三国均采用年号来命名这场战争,这源于东亚文化圈漫长的年号制度文化。许多人称明朝覆灭源于万历,这场战争的后果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如果跳出地理的桎梏,从全球的视野来看,或许能发现人类文明之间更多意想不到的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