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十年”的国内外时局背景
要想了解民国经济“黄金十年”的成因和影响,我们就需要回到当时的时局背景中来。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清党,次年基本取得了整个中国的政权,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是国民党右翼迅猛发展的时期。由于北伐战争的影响和东北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时期以来的军阀混战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国民政府更正和新增了许多清末和北洋时期的落后政策,并增加了关税方面的税收。
中国货币相对西方货币的贬值,让中国商品变得更加便宜了,提升了商品竞争力,刺激了出口经济。经济的大规模出口和国民政府推动经济建设政策同步,共同促成了“黄金十年”。
轻工业高速发展与重工业的停滞不前
前面已经提及,国民政府1927年~1937年的“黄金十年”从本质上是工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是一些技术门槛和管理门槛相对较低的轻工业。中国当时的火柴、纺织等产业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有时甚至是两位数的增速。在这期间,中国从棉纱进口国变成出口国,卫生、教育等领域同样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
买办资本支配国府,利己不利国
从北洋时期到国府时期,江浙财阀日益占据中国权力中枢的主导地位。江浙财团内部的大多数核心人员都属于买办资本家。买办资本相对于纯粹的民族资本家而言,其主要优势在于同西方帝国主义资本联系密切,双方在经济层面存在非常强大的共同利益,他们通常能在进口外国货物的交易中获取巨额利润。因此当以宋子文为代表的买办资本集团掌控国家经济发展的权柄时,不可避免的通过进口外国重工业产品和钢铁等资源来丰富国内需求,而非制定合理完备的重工业产业发展计划。

国内军阀格局延续,国外邦交形势严峻
北洋军阀后期,地方混战不休,百姓颠沛流离。等到北伐战争之后,国民政府掌权并未改观多少。一方面江浙地方势力通过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有“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姊妹孔家财”的传言,另一方面新老军阀如一丘之貉,国民政府成立之后,中原各地继续爆发战乱,尤其以1930年的中原大战规模最为宏大。蒋介石为了赢得对其他军阀的优势地位,频频借助美英德日等外国力量,给了外国政府干预中国经济政策的机会。
工业体系不完备,易受外国政策波及
国民政府漏洞百出的经济政策,并未在时局相对稳定的时期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重工业的缺位和买办经济的垄断地位,导致当时的中国经济极易收到外国政策的干扰。当白银相对黄金和西方货币大幅度贬值之后,美国中西部的几个产银州,联络了其他几个农业州组建利益群体,联合起来到国会游说,要求美国联邦政府出台政策干预白银价格。当1934年6月罗斯福签署相关法令之后,中国市场上的白银大量流入美国,引发中国通货紧缩,经济萧条出现。
法币崩盘戳破十年黄粱梦
美国政府干预白银市场价格的举措引发中国经济急剧萧条化,但国民政府显然无力影响美国改变政策,于是只得另寻他途。在得到美国政府棉麦借款之后,国民政府在1935年底推行了法币改革。从此中国货币从白银本位货币转变为政府信用担保货币。信用担保的法定货币与贵金属价格脱钩,这使得白银价格波动不再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一环,取而代之的是国民政府的信用。
综上所述,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主要在轻工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政府内在结构问题和主政者的眼光狭隘,在钢铁等对军工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产业上严重缺位,并未增强民国的战争能力,某些行业甚至出现了倒退。所以虽然总体经济增长的幅度不小,也从列强手中收回了部分国家权利,但也仅此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