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革命 > 希特勒为何在英国没有投降之时入侵苏联?
2019-06-27

希特勒为何在英国没有投降之时入侵苏联?

      1929年,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由此开始,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国家由此陷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在经济低迷、社会动荡的大背景下,意大利、德国和日本先后走向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并逐渐成为新一轮世界冲突的策源地。
      从1939年9月开始,希特勒与英法进行了数年的虚与委蛇之后,正式向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在外交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情况下(英法静坐战、苏联参与瓜分波兰)的同时,德国发动“闪电”攻势,相继占据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最后调转兵锋,绕过马其诺防线,入侵法国腹地,并逼迫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
      法国投降之后,除了英国和苏联,整个欧洲已经没有多少可以抵御轴心国的力量了。然而就在德国执行“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并陷入了僵局的时候。希特勒于1941年6月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执行了入侵苏联的 “巴巴罗萨计划”。那么德国为什么要在英国尚未屈服之时,另劈东线战场发动对苏联的入侵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多个层面展开分析。

苏联是德国称霸的绊脚石

      对于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而言,妄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计划,注定了苏德之间必有一战。拿破仑战争结束之后,欧洲建立了维也纳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中,沙俄通过四国同盟、神圣同盟等一系列政治举措,第一次深度参与欧洲秩序的建设(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时,俄国还处于亚洲草原民族生存逻辑的漩涡之中),此后的三皇同盟更让沙俄树立起“欧洲宪兵”的形象,实质上开始称霸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虽然大幅减弱,到了二战之前却大有卷土重来之势。
      在希特勒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之后,整个世界能够威胁到德国的国家就只剩下苏联和美国了。当时苏联已经趁着德国的对外扩张行动,同步完成了对波兰东部和芬兰的入侵,其控制区域与德国存在漫长的边界线。不同于美国受制于自身政治体制(孤立政策)和地理位置(远在西半球的北美洲),近在咫尺且意识形态扩张意图强烈的苏联对德国的威胁更为强烈。传闻苏联为了应对纳粹德国的扩张政策,曾秘密指定了一项“大雷雨计划”,该计划准备在德国有所异动之时主动出击,以求占据战略主动权。因此虽然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但苏德两国相互之间的不信任是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苏联成为希特勒的眼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希特勒对左翼思想的敌视

      纳粹党具有极强的民粹主义和反犹排外主义倾向,希特勒将此作为自身的政治基本盘。因而从希特勒上台执政之处,就存在对左翼思想的极端敌视和残酷镇压。他通过国会纵火案,将众多德国内部的左翼反对势力削弱。而由于包括马克思在内的许多左翼思想流派的创始人都是犹太人,故而希特勒在通过迫害犹太人以攫取财富的同时,加深了对左翼国家的忌惮和敌视。
      一战之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国家,即苏维埃俄国。到了1922年,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南高加索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依旧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红色国家。并且当时的苏联与德国一样,存在强烈的对外扩展影响力的意图,为此双方在西班牙内战中,已经间接交过手了。因此只要时机成熟,德国必定会发动攻势,对这个国家展开打击。

争夺战略资源的需要

      对欧洲大陆的占领,促使德国获得了大量军工产业、矿产资源和先进技术储备等等。然而德国对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掌控严重不足。石油是让德国战车能够开动,让纳粹的战争机器得以爆发出闪击攻势的重要物资。然而除了罗马尼亚的石油较为丰富之外,德国实际上是缺乏石油储备的。
      没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德国,其庞大的机械化军队就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战争将会不可持续,德国的霸业也将中道崩殂。而当时,苏联在高加索地区却发现了极其丰富的石油资源。抢夺苏联的石油资源,以保障德国战争机器的政策运转成为希特勒的当务之急。如果说,地缘争霸和意识形态只是构成希特勒敌视苏联的原因的话,那么石油资源的匮乏就成为逼迫德国加紧发动对苏联攻势的直接因素。

孤立英国的政治意图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通过“海狮计划”已经将英国本土炸的满目疮痍。然而在德国的狂轰滥炸之下,英国不仅没有如同法国、丹麦、荷兰等国一样屈服,反而在丘吉尔的统领下,愈战愈勇。甚至英国还大肆庇护了包括埃塞俄比亚皇帝、波兰流亡政府、挪威王室和法国戴高乐将军等一大批反对轴心国的势力,拒不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等轴心国对其他国家的非法侵占。
      希特勒认为,英国人之所以敢于继续与德军战斗,就是因为在英国人心中,还寄希望于美国和苏联。如若能够将苏联彻底打垮并获得东欧的大片领土和资源,就可以进一步加强自身实力,并严重打击到英国人的抵抗决心。因此,为了促使英国更快的放弃抵抗,希特勒决定调转兵锋,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先行击溃苏联以求达到进一步孤立英国的目的。

轴心国对苏联军事实力嗤之以鼻

      为了进一步击垮英国,德国决定首先发动对苏联的袭击。显然,在希特勒等人看来,领土辽阔的苏联军事实力远远不如孤悬欧陆之外的英伦三岛。究其缘由,其实还是因为二战初期,德军的战绩太过耀眼,而苏联的战绩则过于惨烈所至。二战爆发之后,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征服了波兰、丹麦、挪威和荷兰,即便是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也仅仅坚持了一个多月就宣告投降了。反观苏联,斯大林为了扩大领土预防德国而入侵芬兰,结果却以37万人的代价赢得了一场惨胜,而芬兰方面却仅损失10万人。两相比较之下,难免为给希特勒以一种苏联军队不堪一击的印象。
       相对的,作为战前的日不落帝国和全球霸主,英国在希特勒心中显然是比新生不过数十年的苏联难啃的多。其实当时苏联的军队之所以显得如此羸弱,一方面源于苏联肃反运动迫害和镇压了大批颇有才能的军队人才,冲击了苏军正常的作战运转;另一方面则是在苏日诺门坎战役之后,斯大林将苏联的大批兵力放置在了远东以预防日本的侵袭。希特勒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初,被打的措手不及的苏军连续战败,苏联丢失了大量西部领土。为此德国进一步展开了攻势,最终遭到了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
      综上所述,希特勒出于对地缘争霸、战略石油资源、政治孤立英国等方面的需要,由于对苏联军事实力和抵抗决心的严重估算错误,最终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袭击。苏德战争的爆发不仅缓解了英国方面的战争压力,同时使得德国重蹈了一战的覆辙,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窘境。当苏德战争的天平倒向苏联一方之后,德国逐渐由攻转守,希特勒的末日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