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两河城邦时期 > 两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2018-01-03

两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贾莫文化与继起的萨迈拉文化之间出现断层——前者仍属山侧地带,后者则是两河文明的前身。萨迈拉文化约公元前5500——前4800年,位居两河流域中游,直接为两河下游三角洲爆发的“城居革命”做开路先锋。萨迈拉文化与山侧地区的纽带该是公元前6000年前的哈苏纳文化,后者地望仍靠近山脚,靠少量的降雨进行干地农作。哈苏纳文化后期融入萨迈拉文化,则已出现金石并用。萨迈拉文化涵盖的大部分地域处于降雨区外,因此发展了简单的灌溉技术。
      哈苏纳—萨迈拉文化大约相当于后来历史时期的亚述古国之范围,约莫与此共时,在其之北有一个金石并用的哈拉夫文化,地居东南陶鲁斯山脉以南的平原,亦即今日阿拉伯文称为艾尔贾济拉的地方,它是两河的上游。哈拉夫文化从哈拉夫丘得名,其全盛期为公元前6100年至前5400年。它的农业是凭少许雨量的旱作农业,生产双粒小麦、大麦与亚麻;驯养的物种则包括牛、绵羊与山羊。哈拉夫人可能是该区的外来者,他们擅长制作图案设计精美的彩陶,流传范围很广,远达安纳托利亚,曾一度引起其乃专为出口而制的“贸易陶”之悬想。
贸易陶
图 哈拉夫“贸易陶”
      但两河文明的曙光并非来自这个辉煌的文化,因为它仍没有突破旱作农业的框限。从幼发拉底的希特(Hit)到底格里斯的萨迈拉可画一条横线,以北乃石灰石高原,正是今日阿拉伯语称为“艾尔贾济拉”之地,该线以南乃冲积平原。希特—萨迈拉线以北,两河的水道切入页岩,河道稳定;该线以南多为淤积地,河床常改道,造成考古遗址之难寻觅,而且沉淀物常使河床高于其周遭。当农耕迁入这个地区,大规模的灌溉才成为事实,大规模定居乃成必须,大量的余粮方能支持社会分工与阶级分化。
      不是哈拉夫而是萨迈拉的农夫首先实验了灌溉种植。发掘于1964-1971年间的萨迈拉文化遗址艾斯-索万即透露了这一点。在底格里斯中游的萨迈拉文化遗址乔加玛米(前6700-前4600)则出现第一条人工灌溉运河。是萨迈拉的农夫南下至波斯湾口的两河三角洲沼泽地带,才开发了这个地区。两河冲积平原的乌拜伊德——亦名埃利都——的陶器形制基本上乃上承萨迈拉者。乌拜伊德乃古两河流域文明之发端。
      这是一个逼上梁山的“革命”!能进行旱作农业的先民,如不是遭遇排挤,是不会主动进入沼泽地带的,因为诶填平沼泽、梳理河道、构筑灌溉系统等极耗精力,并且还得尝试改造在干旱带培养成的农作物,这些都需花费较先前多十倍的劳动力。先民不会对灌溉式农业能生产大量余粮、支持庞大人口、形成都市,而且粮食与牲口还能成为商品具有先见之明。在开始时,他们对必须付出十倍的劳动力多半自认晦气,是其他的生存资源都被别人占了,或者在争夺战中沦为输家。是否具有优势的哈拉夫人将萨迈拉农夫赶入了两河流域三角洲的绝地,却令其绝地逢生呢?
希特-萨迈拉一线
图 希特-萨迈拉一线
      农牧都不是建构人类第一个都市韦恩明的两河地区发明的。首先爆发“城居革命”的两河流域三角洲在青铜器革命上亦非先驱。它的东邻埃兰在这方面领先了1000年,当两河还在合称砷与铜的时候,埃兰的中心苏萨已经在制造铜锡合金(即青铜)了,乃因为埃兰较接近伊朗高原的矿藏。至两河文明的曙光期,它与埃兰两地皆倾向从“马甘”(猜测是今阿曼)山区输入铜矿。看来,换两河地区农耕方面的突破多获益于山侧西翼,在冶金技术上则多拜东翼之后背靠伊朗高原之赐。21世纪之处,伊朗官方公布了可竞争世界史上最古老文明地位之吉罗夫特遗址,比埃兰还古,地处扎格罗斯山脉之南,朝向波斯湾入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