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地理大发现 > 阐述沙皇俄国绝对君主制中的东西方文化基因
2019-12-21

阐述沙皇俄国绝对君主制中的东西方文化基因

      在经历了两个多世纪的金帐汗国统治之后,罗斯人终于在莫斯科公国的率领下推翻了蒙古鞑靼人的压迫,重新获得了独立。许多俄罗斯人在评述这段悲情历史的时候,认为正是因为蒙古人的统治,阻断了罗斯与希腊罗马文明的联系,从而导致俄罗斯后来大大地落后于欧洲,因此称之为“蒙古枷锁”。不过,恰恰是在抗击金帐汗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莫斯科公国为核心的俄罗斯民族和俄国特色的绝对君主制。
      莫斯科大公在带头抗击金帐汗国的一百年里(即从1380年库利科沃大决战到1480年乌格拉河对峙为止),成为各个罗斯公国众望所归的领导者,这为日后俄国演变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莫斯科公国以及后继的沙皇俄国,其绝对君主制有哪些特点,又是如何巩固和建立起来的呢?这就需要从蒙古鞑靼人文化、拜占庭东正教文明和罗斯人自己三个方面分别说起。

蒙古鞑靼人的八思哈制度

      在蒙古西征的过程中,融合了内亚草原上一部分突厥民族的习俗,在长期征战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军事政治制度——八思哈。所谓“八思哈”在突厥语中是“镇守官”的意思,即由部分居民组成十户、百户、千户等军事组织,由蒙古人镇守官指挥。这实质上替代了蒙古军队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履行了征收赋税的职责。金帐汗国通过八思哈制度加强了对罗斯地区的严密统治,使得罗斯各个公国均处于俯首称臣的状态。
      乌格拉河冰面之战后,莫斯科公国军队彻底击败了金帐汗国,带领罗斯各个公国取得了民族独立地位。自此之后,八思哈制度被完全废除了,但这种将军事和行政权力合二为一的统治模式却遗留在了俄罗斯的文化之中。此后“弗拉基米尔及全俄大公”就变成了整个俄罗斯军事和行政力量的最高统治者,八思哈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延续,成为俄国绝对君主制的东方文化来源。

拜占庭的君权神授传承

      如果说蒙古鞑靼人的八思哈制度对俄国君主制的影响是现实主义制度层面的,那么拜占庭东正教文化影响的就是理想主义精神层面的。早在基辅罗斯时期(蒙古西征之前),在弗拉基米尔一世时期,大公就通过与拜占庭帝国皇室的联姻而皈依了东正教,并强制要求基辅罗斯民众不分男女老少跳入第聂伯河接受希腊神父的洗礼,史称“罗斯受洗”。从此之后,罗斯人就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自诩。到了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掉拜占庭帝国之后,莫斯科公国逐渐开始以第三个罗马帝国自居。
      在莫斯科公国的发展历程中,伊凡一世(又称钱袋伊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一方面收买金帐汗国上下,确保自身发展的顺畅;另一方面则在莫斯科建立豪华的教会住所,并请罗斯地区的东正教牧首从残破不堪的基辅迁居莫斯科,从而确立了莫斯科公国的精神信仰中心地位。到了15世纪末,莫斯科的一位名叫佐西玛的主教对伊凡三世进言,认为人类文明就是三个耶路撒冷的历史,即耶稣诞生地耶路撒冷、拜占庭国都君士坦丁堡和莫斯科。后来一位名叫菲洛费伊的东正教神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他对瓦西里三世上奏,认为人类历史是三个罗马的历史,即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莫斯科公国。正因如此在伊凡三世和其子瓦西里三世时期,他们还是在官方文件中以全俄罗斯的大公自诩,称自己为俄罗斯沙皇。
      在东正教信仰和“第三罗马”思想武器的加持之下,莫斯科公国接过了拜占庭帝国“君权神授”的衣钵。不同于同时期西欧的那些日耳曼国家君主,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的西欧,罗马教皇的威望始终高于世俗王权,各国君主在教皇的号召和指挥下发起了持续两个多世纪之久的十字军东征。然而位于拜占庭帝国和俄国的东正教,却从一开始就匍匐在世俗君主的脚下,战战兢兢的为皇帝、大公和后来沙皇的统治服务,这成为俄国绝对君主制的西方文化来源。

伊凡雷帝的特辖区政策

      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就曾以沙皇自诩,所谓“沙皇”其实是古罗马军事统帅和独裁官凯撒的音译,从拉丁文翻译成俄文、再从俄文翻译为中文,于是沙皇一词就诞生了。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正式被尊为沙皇的君主是伊凡四世,他于1547年加冕于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在这次加冕仪式上,东正教大牧首将莫诺马赫王冠戴在了伊凡四世的头上,莫斯科公国从此步入沙皇俄国时代。莫诺马赫王冠是12世纪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遗留的圣物,据传是拜占庭君士坦丁九世皇帝赐予的宝物,伊凡四世使用它进行加冕仪式,显然是表达对拜占庭法统的继承。
      即位之后,秉承八思哈式军事政治制度和拜占庭式君权神授思想的伊凡四世发现,沙皇的专制君主制度虽然建立,但却存在一股非常强大的掣肘力量,那就是大贵族阶层。这一阶层起源于诺夫哥罗德和基辅罗斯时期的留里克亲兵队,是留里克王朝(先后统治诺夫哥罗德、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和沙俄等东斯拉夫国家)早期的中坚力量,曾与留里克三兄弟同吃同住、平起平坐。为了打压这些大贵族,伊凡四世发布政策,要求全俄划分为沙皇直属的特辖区(大多为战略要地、肥沃优质土地)和大贵族管理的普通区,并迫使直辖区的大贵族必须迁徙至普通区,如若拖延或抗命则杀无赦。为此,伊凡四世组建了一支特辖军,在短短7年时间里共诛杀大贵族4000多名,牵连无辜百姓数万多人。正因如此,伊凡四世获得了“恐怖的伊凡”的绰号,因“恐怖”在俄语中有雷声的外衍含义,故而他又被称为“伊凡雷帝”。
      综上所述,经历了“罗斯受洗”、蒙古西征等历史时期之后,在莫斯科公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俄国专制制度,实际上既具备了东方专制主义的因素,即蒙古鞑靼人的八思哈制度特征,同时也兼具了西方专制主义的基因,即拜占庭东正教的君权神授思想。这种将军事专制和神权专制合二为一的模式,又经过了伊凡雷帝特辖区政策的强化,从而导致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了1917年的2月。
      当然,伊凡雷帝时期的沙皇专制制度只是初创形态,真正将俄国绝对君主制推向登峰造极之境的还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只不过相较于其他沙皇,彼得大帝热衷于向欧洲学习,并且以开明君主的方式推行了自上而下改革,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