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地理大发现 >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如何崛起并征服印度的?
2019-09-12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如何崛起并征服印度的?

      纵观人类文明历史,如果要评判最牛气的商业组织,那么英国东印度公司必定名列其中。这个公司在当时拥有旁人无与伦比的权势,它可以自行征税、自行铸造钱币、自行缔结盟约甚至是组建军队。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努力下,几乎单枪匹马地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为大英帝国的崛起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在其统治南亚几亿人的岁月里,公司的武装部队有十几万之众,规模远超英国正规军队数量。这哪里是一家公司,分明就是国家级别的存在。所以要想全面了解大英帝国的扩张,我们首先就需要理解英国东印度公司是如何成功征服南亚的。本文就从贸易扩张和殖民征服两个阶段,详细介绍和厘清这家公司所蕴含的惊人力量和扩张进程吧!

从毛呢到棉布,英国人贸易思路转变

      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后来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故而许多人都认为“东印度”就是印度,只是位于欧洲的东方才被称作东印度。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当时欧洲人口中的“东印度”指的是东印度群岛,也就是今天东南亚地区的马来群岛(包括今天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名字全称是“伦敦商人对东印度群岛贸易公司”,目的就是前往东印度群岛进行商贸活动。欧洲其他国家两年之后建立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联合东印度商贸公司)和法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同样是为了与东印度群岛展开贸易,这些公司所经营的最主要货物就是当时欧洲最畅销的香料。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贸活动进行的相当成功,在成立以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们的贸易网络就已经覆盖到了东南亚、南亚乃至红海地区。公司资本也从成立之初的6万英镑(这在当时可以算是一笔巨款了),经过20年的运营以后一跃飙升到了160多万英镑,增加了二十多倍,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时东印度公司每年为英国带来的关税收入就已经高达两万英镑,其所带来的贸易收入更是超过了其他英国殖民公司贸易收入的总和。要知道,当时的东印度公司还没有进行殖民征服活动,全部收入都是贸易扩张得来的。那么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扩张为何如此成功,竟然能够超过同时期其他所有英国贸易公司呢?这就需要从公司内部的运行模式开始分析了。
      自从1555年英国正式成立莫斯科公司之后,采取股份制经营就成为所有英国贸易公司的主要运行模式。但是其他贸易公司的认购股份都是为了一次性的远航贸易而进行的,当这次远航贸易结束,商人们就会连本带利的分割掉,直至下一次公司再度远航之前才再次进行认股。这种临时认股的模式存在强烈的不稳定性,而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也是这样运行的。不过很快东印度公司就进行了内部改革,规定公司股份一旦认购就不允许退出,只能由股东进行转让,并且每次贸易行动取得的利润也不会全部分掉,而是将其中一部分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剩余的利润继续留存在公司作为资本进行下一轮贸易探险的投入。如此以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就演化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公司。
      英国东印度改革所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从此以后可以将公司的资本进行积累,每一次贸易活动之后公司的资本都会变得更加雄厚,这是它能够将其他公司远远甩在身后的秘诀之一。当然,率先实施内部改革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实现成功的因素之一,还有其他方面的措施刺激着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扩张。
      公元1601年2月,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了首次远航,前往东印度群岛收购香料。距离如此遥远的贸易路线,对于英国商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时这些英国商船不仅携带了大量白银,同样也带着货物准备销售。英国人运输到东南亚的货物是英国在欧洲出口的拳头产品——羊毛花呢,然而东南亚的气候如此酷热,并没有人愿意购买羊毛花呢穿戴,所以英国商船所携带的这些货物压根卖不出去。眼见货物被压在手里,英国人干脆将船开到马六甲海峡,去抢夺处于战争状态的葡萄牙人货物,并直接拉到当地开卖。
      葡萄牙人当时主要经营的是南亚的棉布和东南亚的香料,这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大受启发。英国人很快就发现棉布在东南亚非常畅销,得来的钱财正好可以收购当地的胡椒和香料,原来在中国、东南亚和南亚之间早已有了一个成熟的贸易网络,英国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个现成的网络,不必万里迢迢的从英国本土运输货物过来。英国人的这个思路和葡萄牙人很不一样,后者只关注香料,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收购香料、运输香料和销售香料方面,而英国人的注意力则在于如何利用当地已有的贸易结构,不再只关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两边跑,这就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节约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且由于利用现有贸易网络而无需试错,风险也大为降低了。
      然而想要打入当地已有的贸易结构网络,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需要一个契机和切入点。英国东印度公司采取的是设立据点的方式,想要以点打面、一步步渗透进去。英国人设立的据点,英文名称叫做factory,这是一个和工厂相同的词汇,不过中文将其翻译为商馆似乎更为贴切。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南亚的东西海岸和波斯湾地区都设立了商馆,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地区贸易布局。在这个布局中,东印度公司以海洋为核心,通过南亚东西海岸分别设立的两个巨型据点管控海洋全局,并不负责亚洲内陆事务。东海岸的大商馆主要负责东面海洋贸易,包括孟加拉湾、东南亚都归它管理;西海岸的大商馆则负责西面海洋贸易,诸如红海、波斯湾和其他阿拉伯地区的据点都归它管理。所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就逐渐形成了以海洋为核心、沿岸挑选出一些重要巨型据点,最后编织成为一张巨大的贸易网络,连结了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直至西亚北非的贸易。
      凭借众多据点商馆的运行,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了介入当地贸易结构网络的契机,但依然需要自身硬实力作为保障。其实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仅资本雄厚,军事实力也同样十分强大,因为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和武装从一开始就没有剥离开来。当时的英国商船并非纯粹的民用船,基本都携带了大量武装火力,一艘英国商船经常能够装备20门火炮,因此从商队秒变军队也很稀疏寻常。只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初动武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当地土著,而是葡萄牙人。大航海时代开启之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抢占先机,因此葡萄牙人很早就来到了这里,手中掌握着大量贸易资源,英国必须将他们排挤出去。另外当地人对葡萄牙人非常惧怕,因此只要击败葡萄牙人就足以对当地土著产生强大的威慑,再与当地人谈合作就事半功倍了。
      在英国人建立的巨型据点中,次大陆西海岸的大商馆设立于印度古吉拉特邦海港——苏拉特,东印度公司最初并不被允许在此设立据点。但是后来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葡萄牙人在苏拉特沿海水域进行了一场海战,当时附近土邦的王公和手下部队一共好几千人就在岸上观战,此战英国人大获全胜,建立商馆的请求也就立马被当地人批准了,这就是心理威慑的效果。
      正因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能够在二三十年中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贸易扩张成果,即离不开公司内部运行模式的改革,同样也应当归功于对当地现有贸易结构网络的巧妙借用。

从商贸到征税:英国人利润思路的转变

      在贸易扩张的道路上,英国东印度公司进行的十分顺利,并且硕果累累。然而真正促使其扬名天下的却还是该公司在殖民征服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一个公司单枪匹马的征服了好几亿人口的南亚次大陆,这在世界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不过既然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做贸易扩张,那么为什么后来又去搞起了殖民征服呢?最为重要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究竟是如何操作的,最后竟然征服了如此巨大的土地。这些就需要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海外殖民征服阶段开始说起。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海外殖民征服的步伐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而是源于一个契机。甚至最初公司总部还曾不断警告南亚负责人,不允许英国东印度公司介入当地事务太深,并明确了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贸易挣钱,而非征服和统治。毕竟英国东印度公司本质上是商人团体,具有趋利性质,而统治和征服通常来说都是需要耗费大量成本的。然而促使事情发生转变的是一个叫做孟买的印度城市。当时的孟买并不是一座大城市,而是一个非常破败的海边小镇,最初是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在被英国人夺走之后,孟买小镇甚至不入国王的法眼,就转手给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成为了该公司第一块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对孟买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发、经营、贸易发展和市政建设之后开始学着当地土邦王公征收土地税,结果这么小的地方,一年的税收竟然达到了1600多英镑,利润十分丰厚。
      在孟买小镇身上,英国东印度公司尝到了“贸易-征服-收税”模式的甜头,于是开始琢磨殖民征服。不过仅仅凭借自身的那点人手,英国东印度公司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征服如此众多的人口,这时候英国人开始寻找自己与当地在政治军事层面的利益节点,以求建立一个新的利益秩序结构,便于展开殖民征服活动。当时曾长期统治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早已衰落,各地土邦之间战乱不断,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然而东印度公司的英国军队人数却并不充足。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招募了大量当地土著人入伍,将这些人称作“印度土兵”。这些印度土兵通常编成一个个连队,由英国人自己担任连长并对他们进行训练,同时也组建了一支完全由英国人组成的连队以备万全,如此以来弥补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兵力不足的短板。
      通过推行这套混编军队的方式,英国人既然印度士兵掌握了欧洲军队的战斗能力,有可以很好的掌控他们,在打仗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战斗力的整体。相比之下,当时法国在印度的军队虽然也是混编,但法军和法属印度土兵是完全分割开的,打仗的时候配合协调的能力很差。正因如此,后来当英国与法国在南亚展开争夺的时候,法国人只能节节败退。英国人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构建利益体系的能力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军事方面的优势,在政治层面同样如此。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人在印度推行的由英国连长训练印度士兵的方式,其实正好完全契合了印度教种姓制度的等级观念,英国人天然的被认定为刹帝利种姓,这也是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征服初期没有遭受较大阻力的原因之一。
      印度人的种姓等级观念不仅体现在军队层面,在政治层面同样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但是印度已经陷入内乱之中,各地土邦王公之间时常开战,但特权种姓依然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东印度公司展开殖民征服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加入混战中去,基本都是打着某位土邦王公的旗号行事,而一旦攻下一个地方,都会按照约定接纳一部分土地作为土邦王公送给东印度公司的礼物。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征服活动都被披上了雇佣军的外衣,在替不同的印度王公打仗。这样,公司进行的军事征服就一直掩盖在了印度内战的表象之下,他们也就拥有了很大程度的政治和外交空间,灵活的根据局势变化制定计划,降低了风险。
      为了形象描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征服的模式,我们可以详细介绍一下英国对印度征服最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即普拉西战役。这场战争爆发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和孟加拉邦王公之间,当时的孟加拉王公拉杰·乌德·达乌拉背后有法国东印度公司撑腰,并且拥有军队7万多人、火炮53门和法国炮手40名,与之相比筑壕固守的英国人却只有火炮9门、900名英兵和2000多名土兵,实力相差悬殊。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令人咋舌,英国获得了碾压式胜利,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早在战役开始之前,东印度公司统帅罗伯特·克莱武就已经事先买通了孟加拉军队将领米尔·贾法尔作为英国的内应,许诺事成之后将扶持他成为王公。战役打响之后,适逢一场倾盆大雨,孟加拉军和法军的枪炮火药受潮,失去效力。英军的枪炮火药却预先盖上了防水布,保存完好。所以当孟加拉军队发起冲锋之后,遭到了英军枪炮的密集射击,死伤甚众。随后米尔·贾法尔率领骑兵和大量心怀叵测的其他孟加拉军队转到英国一方、反戈一击。
      凭借对现有利益结构的渗透和捆绑,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很低的成本就足以在整个次大陆上攻城略地,殖民扩张的势头非常迅猛。而一旦占据了新征服的土地之后,英国人也没有直接统治印度人,而是继续借助原有的土邦统治结构。不仅如此,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总督还经常告诫部下一定要尊重莫卧儿皇帝,必须保护好皇帝的财产。要知道,当时的莫卧儿帝国早已分崩离析了,皇帝也不过是顶着一个虚名而已,那么英国人为什么还要如此尊敬皇帝呢?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英国需要维护皇帝的权威,进而才能利用皇帝权威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点和中国古代的“尊王攘夷”、“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戏码有异曲同工之妙。
      英国人在对次大陆的征服过程中,以最大程度保留了当地的土邦王公统治结构,只要那些土邦的王公贵族愿意配合,公司依旧选择扶持他们。在当地民众面前,这些人依然还是统治者,享有着司法、行政等权力,只不过军事和财政大权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牢牢掌控着。这种双重统治,或者说是间接统治的模式对东印度公司来说是成本最小的,并且还能给予当地人以一种旧秩序并未改变的假象,这也就减少了反抗的可能,因而风险也被压制到了最低程度。正是凭借种种对现有结构的利用,英国东印度公司才能够以一己之力最终征服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综上所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自身的军事实力,通过对当地原有贸易网络和统治结构的利用,成功实现了贸易快速扩张和殖民征服。英国人通过臻于化境的斗争手腕在土邦之间借力打力,并以普拉西战役为节点开始逐步蚕食和掌握了整个次大陆的财权和军权,成为印度的实际统治者。
      当东印度公司为大英帝国摘得印度这颗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之后,英国也正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主导国际事务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这段时期被称为“不列颠治世”,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