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工业现代史 > 美国通过调停摩洛哥危机和日俄战争跻身大国政治
2019-10-10

美国通过调停摩洛哥危机和日俄战争跻身大国政治

      自19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超过了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从此进入到大国行列。然而成为大国和加入大国政治、参与世界秩序的外交博弈从来都是两回事,美国到了20世纪初才跻身于大国政治之中。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国,是指其拥有雄厚的自身实力,但要想参与到大国外交博弈中,所需要的是发挥它的影响力。
      自从地理大发现、世界被连成一片之后的几百年来,大国政治从来都是由少数几个能够影响全局的国家,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抗、平衡、联合等博弈外交构成的,对世界秩序的演变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高度激烈的博弈过程中,哪些国家成功跻身于其中,哪些国家又被淘汰,大家是非常清楚和敏感的。那么美国究竟是怎样将自己的实力转化为影响力,从而成功跻身大国博弈外交之中的呢?

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美国独立建国之后,先后经历了《华盛顿告别演说》、门罗主义、英美大摊牌等外交时期,在这百余年间所奉行的政策始终是孤立主义原则。然而随着西进运动的终结、对拉美势力范围的巩固,美国开始逐渐从仅仅盯着家门口的美洲转向了整个世界。因为如果美国始终奉行孤立主义原则,虽然其经济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一了,但影响力也不可能发挥出来,也就难以成为大国政治的重要玩家,这显然也不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美国最后跻身于大国政治圈子的途径,实际上是一条很特殊的道路。在此之前的大国政治成员,都是通过击败老成员,以获得自身影响力的展现。比如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沙俄在拿破仑战争后充当“欧洲宪兵”、德国统一之时的三次王朝战争等。美国不一样,它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优势和地理优势,通过调停其他大国矛盾来确立自己的大国地位。
      这里就需要提及一个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又称“老罗斯福”,这个人不光历史地位重要,而且非常有特色。老罗斯福喜欢说一句谚语,“说话要温和,但是手里要有一根大棒”。后来我们用“大棒政策”来形容美国,因为它动不动就搞军事干涉。但是千万不要拿现在的美国来套当时的美国,当时的美国可不是动不动就开战,而是把大棒拿在手里让人家看见。在这个基础之上,它在开展很精细的外交,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国际地位。所以大棒政策不是直接用大棒,而是间接的运用自己的实力。
      在美国跻身大国政治圈子的努力中,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那就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和后来二战时期的美国罗斯福总统区分,他又被称作老罗斯福。这个人不仅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同时外交手腕很有特色。老罗斯福喜欢将一句谚语经常挂在嘴边,“说话要温和,但是手里要有一根大棒”,这或多或少反应了美国当时的国家实力和老罗斯福的外交理念。后来我们常常用“大棒政策”来形容美国的外交方式,毕竟它动肆就搞军事干涉。但是当时的美国和现在的美国大不相同,那时的“大棒政策”并不意味着开战,而是将大棒拿在手中挥舞让别人看见,以为自己增加筹码和说话的底气。在此基础之上,美国展开了一系列精细外交,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国际地位,那么当时的美国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这就需要从老罗斯福的两次关键调停开始说起了。

摩洛哥危机调停,介入欧洲事务

      摩洛哥危机又称为丹吉尔危机,在丹吉尔发生,是因为摩洛哥作为殖民地之事而引起的国际危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于1905年3月31日访问摩洛哥丹吉尔,引发这次危机。威廉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战法国在摩国的影响力。这次危机后来又被称为是通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当时英国为了维护自身海上霸权而选择和法国站在一起,共同对抗德国。为此,德国要求召开一次国际大会以解决摩洛哥争端,遭到英法方面的坚决拒绝,双方针锋相对,并且开始以战争相威胁。恰在此时,老罗斯福瞅准时机,决定出面调停,并获得了英法德这些国家的认同。
      英法德等欧洲强国之所以愿意认同美国人充当调停人,一方面是因为美国在摩洛哥的利益很少,并且不是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盟友、地位超脱,所以双方都能接受。另一方面也是忌惮于美国的国家实力,要知道1905年摩洛哥危机爆发的时候,距离美西战争也才不过几年时间。美国轻松击溃西班牙的战绩,依旧映射在欧洲人的心头,正所谓“大棒在手,资格我有”。接下来,就是美国外交的一番花式外交走位了。
      老罗斯福第一步先支持德国的立场,要求英法同意召开国际大会,这时候英法和德国差不多是势均力敌,所以这时候英法两国就担心不答应的话,美国一怒之下会帮助德国,于是只好同意开大会了。这样一来,第一回合德国胜利。所以当时很多国家,包括德国在内,都觉得美国是向着德国的。然而等到大会真正开起来了之后,大家却发现美国在许多具体问题上都是支持英法的,这就是老罗斯福调停细致的一面,或者说是狡猾的一面。德国最后吃了大亏,这种结局英法当然感谢美国。至于德国,要求开大会的方式是自己要求的,美国帮助它实现了,即使最后吃亏也只能怨恨英法,而无法直接责怪美国。这次调停对于美国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要知道当时的国际中心是在欧洲,英法德又是这个中心最主要的三大国,最后居然是美国调解他们的矛盾,这无形当中美国就具备了仲裁者的地位,这此前从未有过,美国由此进入大国政治。
      美国人首先表现出了对德国立场的支持,要求英法必须同意召开国际大会以解决争端。由于此时的英法和德国基本势均力敌,因此他们非常担心惹恼美国之后,会将其推到德国一边。当时包括德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认为美国是处于新兴崛起大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机遇)的角度,从心理上向着德国的。然而等到大会真的召开之后,欧洲人才发现原来美国是倾向于英法态度的,德国最终吃了大亏,这也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埋下了伏笔。不过此时的美国目的已经达到了,它按照德国的要求召集大会,促使德国只能怨恨英法而无法直接责怪美国,英法方面更因此而感谢美国。
      这次调停对美国来说太重要了,要知道当时的世界中心依然是欧洲,而英法德又是欧洲最重要的三国,最后却是由美国来调节他们之间的矛盾。如此以来,美国在无形中就具备了仲裁者的地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从此美国成功跻身于世界大国政治圈子。

日俄战争调停,介入亚洲事务

      老罗斯福进行的第二次调停是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沙俄和日本为争夺在中国东北势力范围而进行的。当时沙俄借着八国联军侵华的机会独占了东三省,美国从维护自己“门户开放”政策的考虑出发是支持日本。俄国在东北实行的是关门政策,将其他列强势力都排挤出来了,因此英美等国都需要日本来平衡俄国。不过美国的精明之处在于,它虽然暗自支持日本,但在公开层面却表现的好似一个裁判员一样。从战争一开始,老罗斯福就向各国发布照会,要求其他列强保持中立,同时希望日俄战争局部化。也就是说,按照美国的意思,日俄两家争夺东北的话,就只能在局部产生冲突,不能将争端扩大从而威胁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列强在华利益。这实际上是列国在华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因此也获得了英法德等国的赞成。
      由于有着英、美的背后支持,尤其是英国依托于《英日同盟》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援助,导致日本在海上和陆地都迅速取得了胜利,沙俄的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不过这个时候日本的资源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双方精疲力竭,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尤其是日本。这个时候老罗斯福就开始出面调停了,不过他对于日本提出了几项条件,那就是要求日本在东北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同时承认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美西战争以后,美日在西太平洋的冲突点主要集中于此,日本表示欣然同意。于是老罗斯福正式要求日俄代表到美国东海岸的小城朴茨茅斯市举行磋商,经过长达25天的谈判以后终于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
      然而经历了日俄战争的胜利之后,日本在华势力急剧攀升,所以在此次调停后不久,老罗斯福就派出了由16艘装甲舰组成的“大白舰队”进行了一次环球航行,用以震慑和敲打日本、沙俄、德国和法国。他们有意识的将战舰全部涂成白色以展示势力,的确起到了敲山震虎和提高自身地位的作用,不过就在“大白舰队”筹划期间,英德海军竞赛也进入到了关键阶段,英国的无畏级战列舰就是在这段时间下水的。无畏级的下水和服役标志着世界海军竞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阶段,德国、美国海军再次被英国丢在了身后,美国虽然成功跻身大国政治圈子,但距离世界霸主地位依然为时尚早。
      综上所述,美国通过对摩洛哥危机和日俄战争的调停,分别在欧洲和亚洲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从此跻身大国政治俱乐部,迅速完成了将自身实力兑换为影响力的步骤。这种通过调停路径跻身大国政治的方式,以及老罗斯福精明的外交手腕,即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又将其他国家的反弹降到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