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正统哈里发时期 > 为什么说阿拉伯帝国是丝路连接构筑的帝国
2018-01-19

为什么说阿拉伯帝国是丝路连接构筑的帝国

      阿拉伯帝国在中世纪的人类发展史上可谓赫赫有名。文明体系上,正是靠着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才鱼跃龙门,发展成跟华夏、基督教文明并驾齐驱的人类三大主流文明执意。而在政治上,阿拉伯帝国更是辉煌盖世,区区100多年,就从阿拉伯沙漠的一群零散游牧部落,发展成覆盖中东、中亚、南欧、北非,总版图高达1300万平方千米的大型世界级帝国。
      这简直就是奇迹般的成就!为何会这般说?因为从地缘视角而言,阿拉伯帝国根本不具备构建大型帝国的起码地缘条件。
      一个帝国的形成,一般都会符合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地缘结构比较完整——大型的山脉、海洋、沙漠,这些地缘屏障的存在,都会阻碍到帝国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交流和融合;其次,有一个强大的本部核心区,使得以本部为依托的中枢,拥有强大的实力,对各边缘板块予以强力压制。最后,国土形状相对规整紧密,核心区大致位于几何中心。这种结构下,本部核心区可以比较方便的将自身影响力有效投射到国家的绝大部分地区。可这三个条件,阿拉伯帝国一个都不具备:阿拉伯帝国囊括了两河流域、图兰低地、伊朗高原、图兰低地、阿拉伯高原、北非甚至南欧等大量地区,东西跨幅超大,而且不同板块间也有着诸多沙漠、山脉、海洋之类地缘屏障——这都对地区间的有效交流构成了负面影响。而阿拉伯帝国的核心区——两河流域,尽管区位不错,不过体量相对较小,地缘实力有限,其所能积蓄出的能量,不足以确保对帝国全境的控制。
      反正一句话,阿拉伯帝国,从头到尾都不具备构建大一统帝国的地缘基础。其实关于这一点,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古典时代横扫亚欧非的亚历山大帝国,其疆域跟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有很大一部分相重合。不过正是由于帝国的地缘结构太过支离破碎,所以尽管亚历山大大帝一度凭着超强武力,将其强行整合为一体。不过亚历山大死后,帝国没过多久就轰然解体分(亚历山大远征与人死地分)——这其中最根本因素,就在于中、西亚——北非这一大片疆域,本身不具备实行政治整合的地缘基础。不过阿拉伯帝国却打破了这一规律。将帝国维系了整整六百年!特别是帝国成立之初的头200年,中枢朝廷的号令可以有效的行之于广袤国土的绝大部分板块,基本实现了对国家的有效管控。
      为什么阿拉伯帝国能做到?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不过这其中,有一条关键因素,却与中国有着极大关联。阿拉伯帝国之所以可以突破地缘结构限制,把中西亚和北非的大片领土整合为一体,商业的推动居功至伟。阿拉伯帝国的领土扩张,尤其是亚洲部分的领土扩张,主要指向西亚——中亚一线,跟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大致契合。丝绸之路是中世纪东西方商业干线,内中包含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巨大的商业利益,使得中西亚那些原先彼此独立、语言、族群也都有着极大差异的各地缘板块,产生了在政治整合为一体的利益驱使——毕竟政治藩篱一向是阻碍商路畅通主要人为因素。如果商路能够处于单一政权掌控之下,商业流通过程中所遭受的政治阻碍影响就可以压缩到最低。丝路的连接是阿拉伯帝国得以成型的根本原因。
      这么大范围的领土,如此多相互间高度独立的地缘板块,仅凭武力来整合,最多只能维持得一时;要想这种政治统一长久,则必须要有一个让各板块都能认可的共同利益驱使。而丝绸之路,就是这个共同利益。正因为丝绸之路蕴含了极大的利益,通过它能获得极大的好处,故而中西亚各地缘板块的地方势力,都有维护商路畅通的利益驱使。而维护畅通的最好办法,就是政治上整合为一,将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人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说的更赤裸裸点,这就是一种利益上的交换——地方势力把一部分政治自主权上交中枢,通过这种办法,换得商业上可以拿到更多汇报。在这种政经平衡的基础上,阿拉伯帝国成功的构建出一套内部平衡体系。不过到了公元八世纪,中国大唐帝国发生的一件事,使得阿拉伯帝国的稳定平衡被打破。
      公元751元,唐朝和阿拉伯爆发了怛罗斯之战。公元752年,唐朝势力退居葱岭以东。公元755年,唐帝国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唐朝国力大衰,由盛转衰;同时,唐帝国内部藩镇割据,四分五裂;同时,以这场暴乱为标志,黄河流域逐渐没落,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流域南移。这对丝绸之路的打击十分之大。唐帝国强大,尽管也跟阿拉伯帝国有过军事冲突,不过中国对西域珍宝的需求并未受影响——当时的中国,也有足够的财富来支撑这种消费。而且唐朝的繁华富庶,也使得西域商人可以便捷的在东方采购到自己所需的各式商品。可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国对西域商品的购买力和欲望大幅萎缩。而且战乱和割据,也严重影响到西域商人在中国的商品采购。更为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北方没落,经济重心移至江南,这种种因素,体现到现实中,就是连接中国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而唐朝之后,中国历经五代战乱,后来宋朝虽然重新统一,但版图大幅萎缩,不仅燕云被契丹割走,就连河西走廊这条连接西域的战略通道,也被西夏割据。再之后,女真南侵,中国北方再度破败,宋室南渡,丝绸之路几乎完全荒废。当然,这种变化是渐进的,其影响传导至阿拉伯帝国,也需要不少时间。不过这就像一条引火绳,既然端头已被点燃,那么迟早有烧至端尾的那一天。
      当然,陆上丝绸之路并非东西方贸易的唯一路线,除了它,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跟印度和南中国对接——甚至,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还在提升。不过,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可以将中西亚各地缘板块有机串联为一体的纽带。除了沿海,广袤的中西亚内陆地区,就跟海上丝绸之路毫无关联甚至,海上丝绸之路的性质,也与陆上商路大不相同。伊朗高原、两河流域、阿拉伯沙漠,甚至埃及,但凡只要毗邻印度洋的地缘板块,当地势力,都可以自建商队,直接驶向东方,而无需其他板块的势力配合——相反,鉴于蛋糕就这么大,所以它们之间还会构成竞争。
      在这种新格局下,东西方贸易,就由陆上丝绸之路时期的合作共赢模式,转变为海上丝绸之路时代的零和游戏。当各板块的关系,由合作转为竞争后,阿拉伯帝国的统治基础也就彻底崩坏。各地缘板块不再有听命中枢的利益驱使;而帝国中枢所依托的本部核心区——两河流域又无法积蓄出足够的实力,来压制这些实力不俗的边缘板块。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帝国离心力日增,分崩离析也就在所难免。丝绸之路的衰落,不但促成了阿拉伯帝国的崩溃,也断绝了中西亚统一的空间。之后的上千年,尽管也陆续有强势势力兴起,但没有一个可以在中东形成有效统治。甚至强如蒙古帝国,尽管一度统治了除印度、日本和东南亚外的几乎所有亚洲大陆文明区,不过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重心业已南移,再加上航海技术的成熟,商人们依然更愿意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而对重开陆上丝绸之路缺乏兴趣。没有商业利益的捆绑,蒙古自然也不能重塑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很快就走向分裂。而丝绸之路对中西亚历史的影响,不仅反映在政治上,还包括了精神领域。具体来说,伊斯兰教这个宗教组织,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分裂,并最终形成了逊尼、什叶两大教派的千年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