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国海外扩张的开局阶段应当从公元1496年派出了第一支探险队开始算起,直至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去世为止,共计107年的时间。在这其中,伊丽莎白一世统治的45年是最为关键的。那么英国在海外扩张的开局阶段,是如何积累资源优势,以发展成为后来大英帝国如日中天的样子的?
其实如果单纯从有形资源来做比较,英国的开局就显得太稀疏寻常了。当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起来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之时(主要是在美洲新大陆),拥有了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英国却几乎一穷二白。不谈海外殖民地,仅从财富层面来看更是如此,当时葡萄牙已经在东方找到了香料原产地,控制了最赚钱的海上香料贸易,而西班牙更是直接找到了大量金银矿藏。当时西班牙光是政府注册的金银,黄金就有20万公斤,而白银也有1860万公斤,更别提未被登记造册的份额了。相比之下,英国当时只找到了北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供渔民打渔所需。
仅凭有形的资源来做对比,英国在海外扩张的开局阶段的确不值一提。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多去观察观察无形的资源,情况将会大不一样。而大英帝国后来的海外扩张之所以如此迅猛,其成功的秘诀就蕴含在这些看不见的资源优势里面。那么这些无形的资源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民族禀赋、国家信用和制度环境,而这些基本都是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45年里形成的。
首先说明一下英国的民族禀赋的优势,这需要从一个看似琐碎的小事说起。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任期间,曾设立了一个全民食鱼日,通过立法的形式要求全国人民每周的一天当中都要吃鱼。这道法令的背后,反映出英国人商业民族和航海民族特征的形成脉络。那么英国政府为何就连民众吃不吃鱼这样的琐碎小事都要管理呢,这背后可是大有深意的。它的目的就是想改改变英国人的饮食习惯。千万别以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就天然地与海洋拥有密切的联系了。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之前,他们和海洋的联系其实并不多。就以英国人的伙食来说,其传统饮食就是粮食和各种肉类,是很少吃鱼的。设立了全民食鱼日之后,英国人的生活就和海洋产生了更多的联系。鱼的消费变多了,打鱼的人也就开始增加了。由于英国主要的捕鱼区域并不在近海,而在前文提及的大西洋纽芬兰渔场,距今英国本土甚远,且中途风浪较大,所以锻炼出来了许多优秀水手。
其次我们来聊聊英国国家信用建立的过程,这其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就是对英镑币值的稳定。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英镑曾出现过一次巨大的危机,当时的英镑是由白银铸造而成,但含银量却严重缺失。劣币的泛滥导致国际市场上不愿接受英镑交易,这实质上是一场信誉危机。正在这时,英国一位名叫托马斯·格雷欣的银行家就上书女王,认为市面上劣币横流的现象对整个国家的信誉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建议政府回收成色不足的货币,统一回路铸造并将成色补全。这意味着英国政府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所带来的收益却是缓慢的。然而伊丽莎白女王依然选择接受这个建议,因为她和托马斯·格雷欣看重国家信誉的长远收益。于是英国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将英镑的币值稳住了。从此以后,英国将这项措施化为常态、形成管理,一直保持英镑币值的稳定长达370年之久。
维护英镑币值的长期稳定,对英国的国家信用口碑的建立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方面反映出英国当时远胜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局观和长远眼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契约精神。当时除了英国之外,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将自己的货币稳定三百多年,所以也就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像英国这样超一流的国家信誉。这就导致后来英国在于别国发生战争之时,可以随意向各国商人借贷(以英国央行的名义),而敌国却往往只能使用自己的国库,很容易出现军费不足的情况。
综上所述,任何组织在开局阶段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资源禀赋,但是这个并不代表你能成功。英国凭借对民族禀赋、国家信用、制度环境等无形资源层面的塑造,形成了十分独特的商贸民族和海洋民族特质,最终为大英帝国在海外扩张活动中的后来居上开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