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五代十国 >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后周朝臣在干嘛?
2019-03-29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后周朝臣在干嘛?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后有朱温篡唐引发天下大乱,五代更迭。到了后周第二任皇帝柴荣执政之时,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割据现象也即将告一段落。柴荣继位之初便击溃了北汉和契丹的来犯,迎来了北方短暂的安宁,随后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当时的南方之中吴越和南唐实力最强,双方为争夺福建而战火不断,最终吴越将其收入囊中。南唐眼见战争失利,转头吞并了相邻的马楚。后周以南由此仅剩后蜀、南唐和吴越三股势力了。当后周柴荣大军南征之时,吴越钱氏秉承了一贯的做法,供奉中原王朝为尊主,而后蜀地处天府,短时间内难以攻克。因此南唐就成为柴荣的主要针对目标,一番战争后南唐的领土完全退回到长江以南。
      在这一次南征的战争中,赵弘殷、赵匡胤父子表现卓著,开始了他们的政治发家之路。当时的中原混沌不堪,赵弘殷却屡屡站队阵营,并最终成为郭威手下亲信,而其子赵匡胤更为诡谲,竟比父亲投奔郭威还要早,并在抵御北汉和契丹的战争中立过大功,这父子俩在柴荣的禁军中同时身居高位。
      南唐三国的实力显然不如契丹,然而急切期盼攻下幽云十六州的柴荣于公元959年亲率禁军北伐。契丹骑兵虽强,但水军缺陷明显,于是后周大军水陆并进,相互策应以压制契丹军队。当时的中原军队在禁军统帅张永德的指挥下只用了一月有余,便收复了三关三州十七县,眼看着就要到达幽州。可就在此时,柴荣身患重疾且危及生命,不得不班师回朝。
      可就在柴荣班师回朝的途中,赵匡胤的机会来了。当时的柴荣查出了一个神秘的木牌,这个牌子上赫然写道:点检做天子。点检正是禁军首领,也就是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的张永德。此事导致柴荣废黜了张永德,转而将禁军统领之权转交给了赵匡胤。柴荣病故之后,大权由此掌握在赵匡胤手中。不过身为后周国公的张永德本就与赵匡胤交好,赵在禁军之中的晋升很多都是由张永德提携举荐的,故而在宋朝立国之后他依旧收到极大的礼遇。到了后来宋真宗时期,契丹来犯之时,张永德不仅被皇帝召入宫中问策,甚至还曾被授予留守都城的重任。由此可见柴荣看见的那个牌子,不论真假都会促使皇权落入同一个利益集团。
      不过手握重兵的赵匡胤显然并无绝对把握篡权,因为不同于五代前期的混乱,周朝开国以来势头一直很好,天下安宁而武将尊贵。不论是民众还是军队其实都没有如同五代前期那样的兵变动力了。赵匡胤虽作战勇猛,却并无组织能力和政治策划的谋略,然而他身旁的谋主赵普却对此十分擅长。
      在唐朝末年到五代更迭的那段战火飞扬的年代里,武将尊崇而文人羸弱。即便许多将领会任用文人谋士也大多当作一种简单的行政配置中的必需品使用。但是赵匡胤不同,武将出身的他对谋略心驰向往,自己不擅此道也招致其对赵普愈加敬重,并言听计从。
      士为知己者死,赵普私下里一直为赵匡胤串联奔走,一个以赵匡胤为核心的利益集体在禁军内部缓慢成型。赵普的本意或许只是为了将赵匡胤推的更高,然而周世宗柴荣的突然病逝,留下的却是弱子娇妻,天予良机啊!
      不过柴荣一代雄主,纵然病故突然,又让赵匡胤拿下了点检之位,却也还是有所防备的。他托孤遗命给宰相范质等人,嘱咐他们提携王著为宰相,与他们一同照看好大周。王著本为柴荣幕府谋士,在士林之中颇有人望。此人曾在柴荣治国严打期间因为好酒而误事,周世宗为了保护他而无奈将其雪藏。在即将离世之时,柴荣意图将其提拔并与范质等形成制衡之势,以策万全。
      周世宗想法虽好,但这封遗命却并未发出去。范质根本就不愿意王著出来分揽自己的权利,在他看来柴荣一命呜呼之后便是自己大权独揽的天赐良机。赵普洞察人心,他策动赵匡胤配合范质隐瞒了遗命,并暗中达成利益瓜分。简单来说就是范质把控文官而赵匡胤制约武将,文臣武将被二人掌管后,架空小皇帝。
      不过范质显然是不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此后赵匡胤频繁调动禁军系统,将自己的党羽分发到关键部位,而调走与自己不对付的人。需要说明的是,赵匡胤的调动并非将自己党羽提拔而将异己贬斥那么简单,因此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不过局势的变动依旧引发了殿中侍御史郑起的怀疑,郑起贻书给范质要求防范赵匡胤,可贪恋权位却目光短浅的范质显然没将他的话当一回事儿。
      事情到了这一步,对于赵普赵匡胤等人来说那便是万事俱备,只欠一身皇袍了。就在这时契丹人再次南下,不过冬季南下入侵周土的行为怎么看都觉得诡异无比。毕竟游牧民族在冬天粮草短缺战力不强,因此往往会选择夏秋时节南下掠夺。所以我们只能认定要么是这一年的漠北发生了大面积饥荒,契丹被逼无奈只能出此下策,要么就是赵普等人同契丹达成了政治交易,让契丹人为赵匡胤兵变创造条件,毕竟强势的后周内乱还是为契丹所乐见的。
      就这样,赵匡胤开始了三步走计划。一方面调出河北藩镇这股禁军之外的最大军阀势力北上抵御契丹;一方面借助手中兵权掌管京城防务;最后更率领一支精简武装抵达陈桥,在确定契丹退兵之后,演了一出粗制滥造的把戏。
      之所以说陈桥兵变的把戏太过粗糙,主要是因为当时赵匡胤之心早已路人皆知,京城的百姓都知道的事情却并不被宰相范质所相信。所以当赵匡胤重返京师之时,范质几近崩溃的说道:仓悴遣将, 吾辈之罪也。
      随后的事情便水到渠成了,赵匡胤向皇帝和太后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并许诺禅让之后必会善待周室,随后便正式登基称帝了。因赵匡胤是宋州节度使,故而国号被定为大宋。宋朝虽得位不正,但继续南征北战,延续后周的事业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格局局面。然而后周在针对契丹最强势的时刻发生兵变导致武将被排除打压,赵匡胤更因自身经历和五代实例而顾忌武人,开始从政策层面打压武将。
      正因为陈桥兵变和宋建立后的自我阉割,导致有宋一朝军队羸弱,始终未能在同北方王朝的争霸中占据上风,甚至还数次闹出将大败当作大胜来书写和宣扬的笑话。后世有史学家感叹过,如若柴荣能多活几年,历史或许又将是一番另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