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隋朝历史 > 为什么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输在了后勤补给上
2019-11-07

为什么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输在了后勤补给上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称帝,建立隋朝。8年之后,隋军南下灭陈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重新恢复了中原大一统王朝的疆域。然而,虽然隋文帝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朝却二世而亡,坐享国祚仅仅38年。
      隋朝的短命离不开第二任皇帝隋炀帝杨广的一系列暴政,其中对百姓损耗最为剧烈的还是“三征高句丽”。需要指出的一点,隋唐时期官府对朝鲜半岛北部的那个国家并不称作高句丽,而是叫做高丽。但由于这个高丽和后来朝鲜半岛的王氏高丽王朝不论是文化、族群还是法理传承上都没有关联,大家便以“高句丽”作为代称,以防混淆。
      高句丽的先祖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的东北,此时的中原和朝鲜半岛北部正处于汉朝统治之下。当时东胡的一支扶余人在今天吉林地区建立了扶余王国,但很快王族内部就陷入了权力倾轧之中,其中一位争斗失败的王室成员名叫朱蒙,便流落至今天辽宁东北另立门户,建立了高句丽王国。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很快扶余就对高句丽诉诸以武力,却未能成功。此后高句丽趁西晋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混乱时期,率军南征朝鲜半岛(即汉四郡)。公元5世纪,高句丽又与靺鞨(满族祖先)联手,趁扶余防御鲜卑而精疲力竭之际,瓜分了它的疆域。其中扶余的渔猎和放牧之所皆被靺鞨占据,而农耕土地则尽归高句丽所有。至此,高句丽成为白山黑水间最大的农耕霸主,旋即加快南下步伐,将势力逐步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并逐步控制住了三韩地区。
      6世纪的高句丽达到了鼎盛,却也很快开始衰落。王国的居民成分也从濊貊和扶余人,逐步吸收了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此时的高句丽北部遭受游牧族群的侵袭愈发严重,而南方的三韩故地(即与汉四郡并列的马韩、辰韩、弁韩)逐渐分化成为百济和新罗。公元551年,百济和新罗为了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开始结盟抗击高句丽,三国争霸时代来临。
      当时的高句丽由于王位继承问题,陷入了各方幕僚的内斗之中,再加上北方游牧族群的军事压力,很快就将肥沃的汉江流域丢掉了。然而为了争夺汉江流域,百济和新罗也开始反目成仇。当时朝鲜半岛这三国的背后都有域外势力进行角逐,高句丽背后的盟友是靺鞨(后又与突厥暗通款曲)、百济的盟友是大和国(此前曾寻求北魏支持)、新罗的盟友则是隋朝(以及后来的唐朝)。
      我们现在评论隋炀帝三次远征高句丽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隋炀帝好大喜功,想要通过宏大武功弥补自己继承皇位的法理不足(逼死太子杨勇、意图摆脱关陇门阀影响);另一种则认为杨广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毕竟不论是开凿大运河还是打压高句丽都极具战略眼光。然而从详细的史料中分析,我们所看到的很可能是一个“眼高手低”(即战略卓著、执行低庸)的皇帝形象。
      早在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发生过高句丽联合靺鞨侵犯隋疆,从而惹怒隋文帝的事情。当时隋文帝派遣30万大军准备进行反击,却不料高句丽方面前十求和、措辞非常前辈,此事便不了了之了(当时隋军爆发瘟疫,且粮草供应不及一个原因)。然而到了隋炀帝时期,高句丽与隋朝的矛盾日趋尖锐。秉承朝贡秩序的隋朝对高句丽的冒犯耿耿于怀(高句丽以东北农耕霸主自居,从不“进贡”隋朝)。高句丽这样做是有一定底气的,它拥有辽阔的产粮区,且地形多山、气候高寒,因此有恃无恐。
      高句丽的漠视,导致隋朝朝贡秩序出现了一个缺环,更为重要的是高句丽的农耕属性所积蓄的力量让中原农耕王朝天然有所警觉。再加上当时隋炀帝力图摆脱世家门阀对朝政的掣肘,想要通过建立卓越功勋壮大皇权,所以大肆征调军民北伐高丽。但是远征高句丽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路途遥远,从中原腹地(主要是指华北平原)调集兵马需要绕过整个渤海湾才能抵达高句丽,然而当时的辽东地区开发程度底下(三国后期,司马懿征辽后曾大肆内迁百姓)、交通不便、当地补给有限,所以行军速度缓慢。
      由于路途遥远、北地苦寒、补给不足,就必须征调民夫运输粮草以解决军队粮饷问题。然而雄心勃勃的隋炀帝第一次伐高句丽出动的军队数量达到了113万,征调民夫两倍于此,一场三百多万人的大型运输行动由此展开。隋炀帝似乎认为一旦白万大军陈兵于高句丽边界,对方必将吓破了胆,举手投降便是必然。可是如此庞大的军民调度造成了两个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大量军民赶赴前线势必给后勤运输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大量民力的抽调导致华北地区、尤其是山东半岛出现大量不生产者,许多田地因此荒废,影响了粮食的产出。
      由于高句丽复杂的山脉地势,百万大军根本难以有效铺开,而高句丽也并未因为这支军队的来临而放弃抵抗。隋炀帝的武装游行威慑计划破产了,前方出现严重粮食短缺,隋朝不得不新征发民夫运输军粮。但是此时华北的牛车、马车早已运往前线,民众只得用独轮推车缓缓运送。低效率运输粮食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粮食尚未运输到达目的地,便已经被民夫吃完了,最后面临的是无粮可交的局面。
      最终百姓们为了活命,不堪忍受隋朝的暴政,就只能揭竿起义了。在远征高句丽行动的后期,隋炀帝命令华北沿海地区(主要是山东半岛)剩余民夫给隋军打造战舰,许多人整日泡在海水中,皮肤都溃烂了,这也是山东半岛率先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
      综上所述,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既又补全朝贡体系的外交考虑、震慑门阀的内政考虑,也有忌惮高句丽农耕属性的长远考量。然而由于高句丽路途太过遥远、山势崎岖、气候苦寒,攻克难度较大;另外地理因素也导致粮草补给困难。征伐高句丽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隋炀帝的“眼高手低”,尤其是一塌糊涂的后勤工作和民间调研工作密切相关。